文/徐夢陽
最近聽到勞桑被送到安養院的消息,心中十分震驚。勞桑是父親的忘年之交,年紀大他三十歲,過去是安分守己的公務員,在南部他常被叫老芋仔。
父親會跟他熟識,是因為他常來我們家開的香鋪買祭祀用品,買東西時,父親總會多跟他閒聊幾句,也會細心教導他一些關於台灣祭祀的習俗,熟識之後,若他需要幫忙,父親也義不容辭。
父親釋出的善意,讓勞桑感到十分親切,逢年過節,勞桑總會送些禮物來回饋,茶或或月餅之類的,以答謝父親。父親總是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為覺得幫助他人是應該的。
小時候在我放學時間,總會看到勞桑默默地在社區裡散步,望著他的身影,覺得有點孤單,因為他的兒子出外工作,老伴也已經過世,沒有什麼人可以倚靠。
後來,父親當他兒子的媒人,他很開心,因為總算為年屆四十的兒子覓得好姻緣,因此,他與父親的感情就更好了。今年初,他叫父親去他家把他酒窖的酒都帶走,父親一去,發現已所剩無幾,便拿了幾瓶意思一下,後來才知道這是他與父親告別的方式。
在幾天後,他即將到安養院去頤養天年。
先前回到老家時,他總在固定時間出門散步,當我們不期而遇時,總會互相點點頭。如今,應該很難再看到他從我們家門前走過的身影。我已開始懷念起他;我想,老是往門外看的父親應該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