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兩件事,放在一起思考,就可充份感受身為台灣人的錯亂與悲哀:一是宜蘭縣議會刪除國寶作家黃春明百果樹老屋的補助款;一是台灣向日本要求協商慰安婦賠償,日方冷淡回應。
先引述一段黃春明一九八二年接受日本《朝日新聞雜誌》專訪的談話:「想到台日關係,買春觀光不是一個表層問題,其實涉及很深層的問題,比如這就涉及日本人的精神構造。看到來到台灣的日本人旁若無人的態度,你不會覺得日本是一個戰敗國。當他們成群來到台灣,厚顏無恥的表現出如同在本國一般,無視周邊台灣人的眼光熊抱台灣女性,這種侵略者的精神構造,和戰前無什兩樣。台灣到現在本質上還是日本的殖民地,從前是軍事侵略,現在是用經濟力支配。」
作家分析:「經濟支配的手法非常綿密複雜,本質很難察覺,它深入日常生活裡,根本很難察覺。台灣一味地模仿日本、美國,不尋求自己的路,丟棄傳統、無條件接受外國文化,如此一來,民族團結心與抵抗力就消失了,為此我感到悲傷。」
這段訪問是三十幾年前,黃春明的作品《莎喲娜啦.再見》日譯版在日本熱銷,讓部分日本人有所警覺與反省,來台訪問黃春明談台日關係與台灣人的認同問題。
今天回頭再看這段訪問,一如預言般存在,心情格外沉重。這位早用作品控訴日本人霸凌台灣女性的台灣作家,一心想要為台灣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竟然在自己的故鄉遭到同鄉羞辱與霸凌。
宜蘭縣議員要求刪除黃春明經營百果樹每年不過九十幾萬元的補助,不只議會通過,也未見縣長力爭。所幸事件在百位文化界聯名為黃春明舉行「熄燈趴」之際,事件才轉圜。
台灣是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一位國寶級作家,難怪日韓達成慰安婦問題協議後,台灣要求日方至少要比照南韓模式賠償台灣慰安婦,受到日方冷淡回應。
因為台灣內部竟有人自稱慰安婦是自願、甚至前總統李登輝也自稱是日本人,濃濃的日本情結與認同錯亂,日本政府當然不會把台灣政府的要求當一回事,一如老作家的預言,在日本人心中,台灣其實還是她的殖民地。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這才是真的身為台灣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