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台灣快成「無魚島」,北海岸魚種只剩原有的四分之一,這種駭人聽聞的數據,除了過度捕撈,海洋環境汙染、魚類棲息地生態破壞及氣候變遷的因素,都可能是讓魚兒無存活空間的元凶。
另一個大殺手卻是政府本身,一天到晚舉辦各種魚季活動,過度行銷的結果,讓民眾誤以為台灣的魚產豐沛,渾然不知魚資源正面臨枯竭的可怕事實。
許多縣市政府為了推廣當地漁業,推銷在地魚產,經常辦理所謂的烏魚、虱目魚季等觀光活動。但只要親臨現場,便可以發現這是一種過度消耗資源的大拜拜,許多民眾因而吃下過量魚產或相關製品,吃不完剩下的,或應景擺攤卻賣不掉的,若再製效益不高,也只能變成廚餘白白浪費。同時為了成就這樣的年度盛事,事前的「竭澤而漁」更形成日益嚴重的惡性循環。
政府的角色實應從推廣食用轉變為立法節制,不應再給民眾漁產「富家子」的錯誤認知,而教育主管機關也應該將更多海洋資源的保護觀念納入中小學課程,才能讓漁業資源生生不息,否則無魚的台灣又焉能以「海洋國家」自居?
鍾邦友(高雄市/高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