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屋內不能拍照,只照到外觀。圖/陳文榮
由於屋內不能拍照,只照到外觀。圖/陳文榮
文與圖/陳文榮
日前前往宜蘭縣壯圍「游如松紀念博物館」參觀,館內陳列許多古老的時鐘,讓人彷彿跌入時光的記憶中。
時鐘博物館的負責人,是一位退休的國中老師游騰守先生,他從還在當老師時便投入搜集工作,前後花了三十幾年時間,想盡辦法搜購世界珍奇時鐘。設立博物館,紀念他的父親游如松先生。
搜羅三十年不悔
三十幾年前,游老師的舅公送他一只老時鐘。從此他迷上時鐘,開始搜集,而且愈來愈熱中,自嘲從此踏上「不歸路」。
游老師先帶我們參觀他的後花園,園中種植許多奇花異草,例如黃楊、懷特、爬地杜鵑等多種,都是台灣罕見的植物。
除了種植花木外,游老師也種植果樹。芭樂樹上結了幾粒成熟的果實,游老師順手摘下一粒,遞給我孫子:「弟弟!芭樂沒噴農藥,放心的吃,又甜又香。」孫子謝過他的餽贈,愉悅品嘗起甜美的芭樂。
走入童話小屋中
屹立於田野中的博物館,外觀仿照台北故事館都鐸式建築,造形華麗又特殊。參觀完前園的植物後,游老師帶我們進入時鐘王國,屋子裡觸目所及,都是游老師辛苦搜集而來的時鐘。從樓下到樓上,牆壁上所有空間,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時鐘,櫥櫃裡也擺滿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各類時鐘。
打開話匣子,游老師侃侃而談,提及一生愛鐘不悔的痴迷,竭盡所能的搜羅過程,每一個鐘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最後造就館內豐富的收藏,也讓游老師成為一個充滿故事的人。
老鐘維修實不易
館內歷史最久的一座鐘生產於西元一七八六年,是一座天鵝頸長箱立壁鐘;最具紀念意義的是西元一九○八年,國父就任第一屆總理時的紀念鐘,當時限量製作一百座,其中留在台灣唯一的一座鐘,很可能就是眼前這座,想來十分難能可貴。
電子鐘盛行後,以彈簧為動力的傳統時鐘遭到淘汰的命運。但游老師最鍾情的,還是有歷史感、需要常常照顧擦拭、上油調校的老鐘。
那麼多的時鐘,是否都能正常運作?游老師說:「那麼多的鐘,要達到每一座都能維持正常運作,很不容易,小故障簡單維修沒問題,但缺了零件買不到,就沒辦法維修了。」
收藏一籮筐故事
二樓展場,放了一組歐洲貴族使用過的沙發,牛皮的椅墊,超過了一百年時光,皮面依然光滑,縫製手工細膩,接縫處看不出一點破綻,由此可見當時工匠手藝之精良。
我和游老師雖然第一次見面,卻一見如故。他說:「有一次到歐洲旅遊時買到一座時鐘,入關時,海關人員堅持鐘也要繳納進口稅。我向他們說明,我是業餘收藏家,不是商人。」結果那座老鐘還是被扣留在海關,等游老師準備充足證明文件才得以領回。
游老師不計代價,以一生心血辛苦收集的時鐘,把往昔傳統時鐘盡可能收集起來,視為自己的使命。至於將來博物館的去處,他豁達的說:「畢竟人不可能永久擁有喜愛的東西,未來只要有真心喜愛時鐘的人出現,我就會放手讓他來經營。」說完哈哈大笑,以爽朗笑聲,結束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