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馬習雙手 緊握的是和平

文/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創辦人) |2015.12.30
1753觀看次
字級
看人間 馬習雙手 緊握的是和平 圖/Toin

文/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創辦人)

一「握」泯恩仇

馬英九與習近平在全球六百多位中外媒體前,首次見面熱烈握手。這是一九四五年國民黨蔣介石與共產黨毛澤東見面後的第一次兩岸領導人會面,時間是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下午三時,地點是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三樓。

此一歷史性鏡頭,折射出的是國共兩黨經過長達超過半世紀的鬥爭、戰爭;對峙、對立;終於跨越了「互相排斥、互不信任」的最後一里,出現了一「握」泯恩仇。

鄧小平地下有知,也會興奮地說:「國際場合,國內場合,只有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好場合。」在電視機前,我想到中國大陸的戰亂,台灣被日本占領,與兩岸人民半世紀以來從貧窮中的奮起,在激動的淚光中:

˙看到八十一秒親切握手、揮手、微笑、側身。

˙聽到「和平鐘」的響聲已傳遍全球。

˙見到「兩岸橋」已搭建啟用。

˙想到「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夢魘,漸漸消失。

我們的資深特派員楊永妙在現場十五時整,拍下馬習兩位的握手及揮手的影片。十五時零二分傳送回台北總部,《遠見》FB於十五時十二分上傳「馬習會」現場「世紀之握」影音,創下台灣最優先從新加坡回傳現場影像的平面媒體。

「馬習會」就是「和平會」

為什麼「馬習會」那麼重要?答案祇有一個:因為「和平」的重要。為什麼「和平」重要?因為另一個選擇:戰爭,是人人唾棄的。

馬習會後,馬總統在美國大報《USA Today》發表專文,告訴西方讀者:「會面只有一個目的:鞏固台海前所未見的和平與繁榮。」「雙方領導人已經確認,只有和平才能為雙贏目標鋪路。」我從來沒有這樣盼望:國家領導人的公開講話一定要算數。

我是在中日抗戰及國共內戰中長大。自己經歷了二十世紀上半世紀的全面戰亂。中日抗戰中千萬軍民死傷;後半世紀的大陸與台灣軍事對峙;幸有台灣海峽的阻隔,避免了台灣島上發生打仗的悲劇。

回顧百年中國,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起飛,更有人間的悲歡與離合。

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癒傷之中,鎖國與開放之中。

自己出生於南京,十三歲到台灣,二十三歲去美國讀書。從一九五九年秋天到達美國那一刻起,脫離了戰亂的陰影。眼前第一次看到了真正安定、自由、奮鬥、創造富裕的現代社會。上天太寬待了這個東方年輕人,那天堂般的歲月中,在校園讀書、教書;在大學城成家、立業。

從此,我最大的嚮往就是「和平」,最強烈的反對就是「戰爭」。午夜夢迴想到的是:哪一天大陸與台灣能像美國社會一樣?

在英文字彙中,最使我著迷的是:

Peace-maker 和平使者

Peace treaty 和平條約

Peace dividend 和平紅利

百年前設立的諾貝爾獎真有遠見:只有「和平獎」,沒有「勝利獎」。

「和平」在我思維中生根,血液中奔騰,變成了我最要推動的進步觀念。用經濟學上機會成本的觀念,「戰爭」更是最可怕的支出,最大的浪費。

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預算比例過高而財政破產;但歷史上窮兵黷武,軍費過高,拖垮經濟,終致政權崩潰的例子不少。

艾森豪這位二戰的英雄,在美國總統卸任前沉痛地指出:「每一支造好的槍、每一艘下水的戰艦、每一枚發射的火箭,最後說來,都相當於對那些飢餓無糧者和寒冷無衣者的偷竊。窮兵黷武的世界,不僅只是消耗了錢財,也消耗了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以及下一代的希望……,這絕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艾森豪應當得諾貝爾和平獎。

「和平紅利」創造者:

馬英九總統

「在兩岸關係上,要一年補八年。」這是馬總統剛接任時的談話。

沒有馬總統接任後立即果斷地推動兩岸互動(包括直航),就不會有大陸領導人近年善意的宣示: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責任共同終結兩岸敵對歷史,竭力避免出現骨肉同胞兵戎相見,讓後代子孫在和平環境中攜手創造美好生活。

馬總統也一再呼籲:兩岸和平是為台灣提供了「創造嶄新情勢,分享和平紅利」的新機會。雙方的善意,終於開啟了兩岸和平的契機。

冷戰時期人民所渴望的「和平紅利」是泛指:一旦戰爭結束,就可以用削減的軍費來從事百廢待舉的各種建設。這個傳統的定義,在今天的兩岸關係出現了可喜的延伸及擴大的場景。

當前台灣隨著戰爭威脅減少及兩岸互信增加,「和平紅利」已經創造了更深遠的良性效果。台灣變成了:一、二千三百萬人民安身立命的地方。二、回國定居及短期旅遊的優先選擇。三、跨國企業投資的海外據點。四、國際聯結的重要一環。建交友邦的數目不再受減少的威脅。

馬總統近八年來影響深遠的政績,就是兩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多層面的互動:包括制度化的協商、經貿、文化、教育、金融、科技、醫療、觀光等領域的拓展。

馬總統在二○一二年提出「東海和平倡議」;二○一五年提出「南海和平倡議」,立即獲得了國際上普遍的肯定,也完成了馬總統卸任前的區域戰略拼圖;並稱讚他的「活路外交」,並認同他是「負責任的利益關係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我國免簽證的友邦數目,因此而躍升至一五八個。

面對本土台獨及媚日勢力,大陸「促統」、「一中」的壓力,美國的「指導棋」,馬總統能在維護國家尊嚴及台海和平之下,屢屢獲得兩岸及國際突破,實屬不易。

《遠見雜誌》於十月二十八日「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贈與的「和平貢獻獎」,是肯定馬總統為台灣開創了政府的施展空間、調整了政策優先次序,擴大了民間與世界接軌。

當馬英九當選第一任總統時,民眾相信馬英九的人品、操守、與權力節制。大家沒有認清:民主政治有它內在的衰敗機制。不給別人紅蘿蔔,不用棍子制服對手,一己之「正派」敵不過四周之「黨(擋)派」,政策之「美意」勝不過民意代表及利益團體串連之「生意」。在意識型態及各種勢力相互糾纏利用掩護下,馬政府施政陷入困境,幸有最重要的政績—「和平紅利」的出現。

馬總統在最棘手的兩岸問題上,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兩岸和平。

歷史會記載:馬英九總統(二○○八—二○一六),是百年來構建和平、開拓紅利、已見實效的政治領袖。

二○○八年五月馬英九接任總統以來,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默契下,台海烽火進入前所未有風平浪靜。

大陸是台灣經濟的墊腳石

但是從經濟發展的策略來看,兩岸融合的廣度與速度,厚度與力度,在台獨意識或明或暗地牽制及反對下,仍是遠遠不足;這就造成了國民黨執政時代領導人沒有膽識,搭上一九八○年代以後大陸這班快速的成長列車;這就阻擋了台灣經濟的脫胎換骨。昨日決策之延誤,造成了今日台灣經濟之困局。

討論總統候選人的兩岸政策,當然是總統大選中嚴肅的政策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台灣的不安和兩岸關係的惡化。解決兩岸政治僵局的重要目的,除了和平大業,還是要理順兩岸經貿、教育、文化、科技、環保等領域的共同發展與整合,其中值得討論的一個主題是:「台灣經濟」如何面對「大陸市場」?我的看法:要把大陸市場看成墊腳石,不是絆腳石。

隨著大陸經濟水漲船高

近十年來受《遠見雜誌》邀請來台訪問過的諾貝爾獎經濟得主及美國著名學者,論及兩岸關係時─特別是經貿投資這一領域─看法都是一致的:「台灣要設法與身邊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這些人物包括了大家熟悉的五位哈佛大學教授:波特、桑姆斯、傅高義、奈伊,以及七月上旬才剛來演講的過的歷史學者柯偉林(W.C. Kirby)。這位能說流利中文的學者,熱情地勉勵我們年輕人:「不要恐懼大陸的興起,你們應當要有完全的自信,與他們接觸、認識、交流。」與大陸社會相比,柯偉林教授對台灣充滿了稱讚及期許。

就台灣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對大陸市場是「三不」:一、不能輕視,二不可放棄,三、不易取代。試引證二組數字:在最近五年(二○一○至二○一四),台灣對中國大陸出超每年都超過七百億美元,五年出超總額高達三千八百億美元。大陸來台觀光旅客在二○一四年已達三百九十八點七萬人次,占來台總旅客百分之四十,排名第一。

誰都知道「市場分散」、「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可惜「說容易,做不易」。看看南韓與大陸簽的貿易協定,就使台灣產業坐立不安。大陸推出「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所展現的企圖心及戰略布局,台灣只有一項選擇,就是要盡力盡快加入。

「馬習會」中,習近平更明確表示:「我們願意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互通,發揮各自優勢,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強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習近平在「馬習會」中表示歡迎台灣同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以適當方式加入亞投行。

曾經是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表示過,兩岸問題是台灣未來的「重中之重」。面對大陸免驚,「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乘勢而起,他們水漲,我們船高。」但必須指出:唯有我們領導人有意願,能與對方構建互信與合作,所漲之水,不會船淹,而會船高。

政治家要以人民福祉為重,選擇走對的路,為下一代開闢大舞台;政客不能再在恐懼與猶豫中,錯失良機,陷後代子孫於困頓之中。

明年一月總統大選,再提供了一次民意表達的機會,且看台灣人民在危機中的選擇。

二○一四世界GDP

排名的訊息

根據IMF及相關經濟體提供資料,可以看清當前各國經濟實力。讓我指出幾項,供讀者參閱。讀者也可以隨自己需要,做出各種排列組合的比較。研究統計的西方學者提醒:數字不騙人,騙人者玩弄數字(Figures don't lie, liersfigure)。

在四十個經濟體中,除中國(紅色字體)之外,還有十四個屬於中國的。其中有十一個省,兩個市(上海及北京),及一個特區(香港)。在十一個省中,如以廣東、江蘇、山東來比較,每一省之GDP居然相當排名十五的墨西哥,亦即高於十六名以後任何經濟體。

一、中華民國(台灣)排名二十六,大陸有五個省,其中每一個省(如廣東、江蘇)的GDP超越台灣。

二、廣東與浙江二省的GDP相當於俄羅斯。

三、廣東、江蘇、山東三省GDP的總和全球排名第五,略高於英國或法國。

四、上海市相當於排名三十一的哥倫比亞,其GDP居然高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任何一國。

五、中國GDP總值高於東協十國加上日、韓、印度等國GDP的總和。

對台灣而言,大陸這樣龐大的市場與商機,兩岸關係好就會水漲船高;否則就可能水高船淹。

正如馬先生在閉門會談中告訴習先生:七年多來兩岸簽訂了二十三項協議,創造了四萬多學生交流,每年八百萬旅客往來與一千七百多億美元貿易的榮景。這些重大改變的基礎都在於「和平」。

需要一提的是:一九九○年代中期在台灣還出現大陸經濟「崩潰論」與「成長論」的辯論。李前總統是悲觀的前者,他的日本好友大前研一是樂觀的後者。後來兩人漸行漸遠,「戒急用忍」證明其錯誤。

大陸經濟今後要轉為「新常態」(百分之七左右),過去的高速成長(百分之八以上),以後是「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經濟學人》指出:「全球大老闆們要調適放慢的中國經濟。」

當前雖然台灣經濟陷入困境,但仍有老本與蓄勢待發的民間生命力(活力+財力)。最近剛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二○一六世界預測〉專刊中,台灣人均所得為二萬一千六百八十美元,但是經過國際評價指數(PPP)折算,就高達四萬五千六百四十美元,全球排名十四。調整後的台灣個人所得比加、英、法、日、韓都高。大陸排名五十二,人均PPP為一萬五千四百四十美元。

沒有和平,五大皆空

自己研習經濟發展這個題目已經超過半世紀。如果現在要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研究與各國觀察,總結這些年的心得,我認為中華民國發展的優先次序應當是:

一、和平:沒有和平,一切落空。

二、開放:沒有開放,一切空轉。

三、經濟:沒有經濟,一切空談。

四、教育:沒有教育,一切空白。

五、文明:沒有文明,一切空洞。

環繞馬習會的核心談話,就是馬先生強調的:「海峽兩岸已大聲向全世界宣示鞏固台海和平的決心,以及促進區域和平訊息。」習先生指出的「…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向兩岸和平發展道路,保持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沒有和平,台灣就變成「五大皆空」。

馬英九輸了國內政治鬥爭的戰場;卻贏了兩岸和平的歷史定位。

在十月二十八日《遠見雜誌》贈獎馬總統「和平貢獻獎」時,朗誦了十二行短詩:(馬總統參加馬習會回來後,接受《遠見》採訪時,寫下了六個字送贈:「遠見確有遠見。」)

和平,兩岸一家

一、大地 大地不屬於步兵

天空不屬於戰機

海洋不屬於兵艦

二、平安 家人不再哭泣於墳場

平安超越了代代悲傷

團聚散布在四面八方

三、和平 不統、不獨、不武

存同、化異、包容

馬英九敲響和平鐘

四、一家 戰爭沒有贏家

和平沒有輸家

兩岸變成一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