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或神化農業 非農民之福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2015.12.29
1201觀看次
字級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承諾,當選後要將農業從弱勢轉為強勢產業,農委員會主委陳保基則強調,台灣農業已改頭換面,不要再說農業是「弱勢產業」。

兩者對台灣農業認知南轅北轍,看法差異將影響台灣農業政策制定,及農業生存競爭,有必要進一步釐清。

就經濟觀點:台灣農家年平均所得,在全國年平均所得線之下,農家專業所得不到其總所得百分之二十,多數需依賴政府補助過活。

固然在農業部門中,也有年收入高達數百萬元甚至千萬元者,如:休閒農業、種苗供應事業、鳳梨釋迦、黑金剛蓮霧、芒果、高接梨等,但這部分只占整體農業經營數的百分之十五上下。

農產品常供過於求,導致價格崩跌,農業本身同樣存在所得不均現象;去年農產品能順利開拓國外市場,也只占百分之三十點三(二○一年台灣農產品總產值為一百七十三點六億美元,出口貿易總額為五十二點六五億美元),多數農產品品質、安全、規格、數量還無法達到國外標準,將農民視為「弱勢族群」並不為過。

就政治觀點:儘管候選人強調重視農業,會照顧農民,但選舉過後,多靠向財團與利益團體,攸關農民權益的法案與措施,如「農業基本法」、「敏感科技保護法」、「農地農用」、「農業災害保險」等遭蓄意杯葛,遲遲無法實施,農民莫可奈何。

特別是區域經貿合作談判,農業被拿來當墊腳石,拿農業換取工商業利益,事先從不與農民充分溝通,往往以「大局為重」逼迫農民屈從,農民團體確實相當弱勢。

農業各產業別因規模、技術、行銷等不同,造成所得不均,如何透過不同對策,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升整體農業技術,進而提高農民所得,讓務農的平均所得能在全國收入平均線之上,增加務農誘因,才是主政者需要思考與努力的目標,過度神話或弱化農業,都非農民之福!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