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典藏六塊「左鎮人」頭骨,其中編號AH6672(上排左)及AH6674(上排中)經送美、澳檢測定年,發現各約有二百五十年、三千年歷史,推翻過去數據。圖/台博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國、高中教科書記載,在台灣發現最早的人骨化石是距今二萬至三萬年的「左鎮人」。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年將左鎮人骨送往美國及澳洲檢測,經最先進的碳14等定年法測定的結果,左鎮人距今約三千年,不但推翻教科書,也可能改寫台灣的史前史。
一九七○年代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的左鎮人頭骨,是台博館典藏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台博館一度考慮爭取將「左鎮人」列為第一號「國寶」送文資局審查,但當年日本學者下田信男針對左鎮人採用的氟錳定年法今已落伍;左鎮人出土方式也有爭議,因它是地表採集的標本,非考古發掘出土;因爭議太大而作罷。
非考古發掘出土 一直爭議大
二○一三年,台博館常設展準備納入左鎮人頭骨,台博館副研究員李子寧請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邱鴻霖協助重建左鎮人頭骨、解剖復原和製作動畫。邱鴻霖認為,學界對左鎮人多異議,根本之道應送國際檢測定年。
左鎮人骨送往美國著名Beta實驗室測定結果八、九月間出爐,結果與四十年來大家認知的二萬至三萬年相距甚遠,再送澳洲國立大學檢測,最近結果出爐,同樣測定左鎮人只有三千年歷史,兩個結果只相差三十年。相關單位考慮「密函」教育部更改教科書。
台博館典藏有六塊左鎮人骨(非屬同一人),該館與邱鴻霖合作將編號AH6672及AH6674送國外檢測。編號AH6672就是當年日本學者檢測的同一塊化石,美、澳檢測結果顯示約三千年歷史;編號AH6674測定只有二百五十年歷史。其他四件人骨有兩件太小,分析完恐怕骨骼也沒了,未送檢測。
為何左鎮人骨年代落差這麼大?邱鴻霖說,左鎮人都是在地表採集而得的標本,沒有考古發掘所必須的地層脈絡。基本上是河水沖來的東西,撿到的標本自然什麼年代都有。
大坌坑文化 恐才是最早人骨
左鎮人一向被視為「台灣最早居民」,遭推翻後,以考古出土來看,台灣本島最早有人類活動遺跡的應是推斷有二萬至三萬年歷史的台東長濱文化,但長濱文化雖有豐富文化遺物,卻沒有化石人骨或人骨共伴出土。若以出土人類骨頭的角度看,邱鴻霖認為,目前發現最古老的台灣人應屬在南科挖掘出土的「大坌坑文化人」,年代約五千年。
邱鴻霖比較在馬祖發現的「亮島人」以及「澎湖原人」。澎湖原人距今四十五萬至十九萬年,他認為範圍太寬,且是漁民打撈所得、出土地點不明確,不像考古遺址一樣有清楚的脈絡。亮島人有八千年歷史,被視為與南島語族有相同親緣;邱鴻霖等學者認為,八千年前台灣與馬祖仍沒有相連,嚴格說不能算是最早的台灣人。
新的科學考古定年法導致歷史改寫,國際時有所聞。李子寧指出,最著名的是英國「皮爾當人」案;在英格蘭東南部Sussex發現的「已知最古老人類」化石「皮爾當人」,日後被發現其頭骨化石下巴是以猩猩混充。造假事實揭穿,眾人才發現這只是一名愛國的人所偽造。
左鎮人骨雖非偽造,但與皮爾當人案異曲同工,考古學界認為,兩者皆因「太想看到理想的結果」;當年學界渴望在台灣西部能夠發現人骨,乃致當日本人檢測報告發表後,太輕易就接受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