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職生昨在教育論壇向教育部長吳思華提出希望實施「無手機日」;會後與吳思華自拍。圖/林伯東
高中職生昨在教育論壇向教育部長吳思華提出希望實施「無手機日」;會後與吳思華自拍。圖/林伯東
【本報台北訊】「部長,為什麼父母不讓我讀社會組?」教育部昨首度舉辦「高中職學生教育高峰論壇」,全國一百名高中職生代表在上月連兩個周末充分討論後,昨提出厚達一百多頁的報告書,面對教育部長吳思華等教育官員,直接提出疑問與建議。
高中生洋洋灑灑提出諸多問題,還上台表演,唱作俱佳,台下歡聲雷動。一群學生透過表演諷刺學校教學就是「背書、默寫」,學生只能接受填鴨式教育,台下學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滑手機。
學生提出教育部應制定「無手機日」,一年有一天讓全國高中職以下學生不帶手機入校園。「滑世代」滑手機不稀奇,「拒滑手機」一提出,台下高中生卻掌聲連連。
馬公高中學生陳品全說,上課滑手機的學生很多,老師很難發現、制止,影響上課品質與氣氛;科技已阻礙人性,很多人濫用網路訊息,反而無法分辨真實訊息。
陳品全說,倡導「無手機日」並非全面禁用手機,而是像「無車日」一樣屬宣導性質,提醒學生不要濫用手機、被手機綁架生活。
「爸媽說選自然組」 困惑
學生認為,高中三年表定教學內容過多,國英數採「速食教學法」,永遠都是老師講、學生背,老師教法跟不上時代潮流,學生沒有思考空間;老師強調網路教學,卻呆板、制式,師生更缺乏互動。南一中學生陳冠宇說,希望教育部能讓不適任教師退場,甚至讓學生寫匿名問卷,「老師也要反省」。
許多學生想讀人文社科系所,爸媽卻告訴他們自然組較好找工作、人文社科沒「錢」途,讓學生對未來困惑、沮喪。華僑高中學生郭哲宏說,希望改變社會價值觀,社會與父母都要有「行行出狀元」的觀念。
也有高中職生認為,臉書、網路上個人主義興盛,讓高中生困惑,希望公民課增加「時事討論」,包括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原住民狩獵被判刑等題材,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盼媒體救救台灣國際觀
高中職生也普遍覺得台灣國際觀不足,對中國大陸的看法也過度封閉,希望可以解決缺乏國際視野的問題。
高師大附中學生田莘表示,許多國際新聞都是透過網路才知道,例如緬甸民主鬥士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日前勝選、中國大陸一胎化解禁等,電視新聞只有輕描淡寫,反而黃金時段多是不重要的新聞。
學生希望媒體深入報導國際新聞,「是不是可由政府補助?」例如做到一定程度有獎助金。學生認為,國際新聞做得好,對全民助益很大。
吳思華:鼓勵善用手機
高中生代表說,這一百多頁問題與建議,在「大人的世界」也許無法一一實現,但這是高中生的願景,希望台灣更好。
對於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論壇,吳思華表示,高中生表達能力強、能深刻思考,是推動社會的巨大力量。他表示,常和家長團體說,要從世界看台灣,哪些人會被看見?如學者李遠哲、翁啟惠;企業家施振榮、郭台銘;運動員王建民、陳偉殷;樂團蘇打綠等;這就是行行出狀元。
吳思華說,「無手機日」象徵高中生的自我反省,除了無手機,也正向鼓勵「如何使用手機」,讓手機變成教學工具,協助掌握資訊。國教署長黃子騰強調,社會未有共識前,不宜直接由教育部訂定「無手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