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研究:多助人正能量強

圖/人間社記者陳妍伊 |2015.12.20
3829觀看次
字級
「助人為快樂之本」義工朋友最清楚,圖為北區佛光青年走上信義商圈,推廣「五戒青年心生活運動」。 圖/人間社記者陳妍伊

【本報台北訊】美國耶魯大學最近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助人可以減輕壓力、讓心情變好,助人的次數愈多,情緒就愈正面;較少助人者心情較差,面對壓力時情緒也較負面。醫師建議,日常生活注意禮節、減少傷人舉動或主動關懷他人,都容易帶給人正向情緒。

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安素爾(Emily B. Ansell)等人,招募七十七名十八至四十四歲的成人進行為期十四天的研究,參加者每天記錄令他們感到有壓力的事情與助人的行為,如替別人開門、教人做功課或詢問他人是否需要幫助等。

研究結果顯示,助人愈多者情緒愈正面,即便想起日常壓力時,情緒也不會變得負面,證明「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幫助自己」,這項研究刊登在《臨床心理科學》(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毛衛中說,幫助他人就是人際互動,須掌握接收他人情緒,能促進大腦活動;再者若成功幫助他人,對方致謝會增加正向力量,減少負面情緒。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表示,幫助他人本身就是正向思考,若得到對方感謝反饋,更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使前額葉驅動愉悅情緒,血清素濃度也會增加,使人專注於正向情緒中。

毛衛中指出,針對生活沒有目標的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他常會建議擔任義工,藉由服務他人得到好情緒;一般人平時注意生活禮節,例如禮讓趕時間的人先走、把「請」、「謝謝」等用語掛嘴邊,都能讓人產生正向情緒。

「助人不一定要見義勇為或救助乞丐!」許正典說,拿起電話關懷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也能加強正向情緒;或減少傷人或造成他人困擾的舉動,如不隨地吐痰或亂丟菸蒂等,削弱負向情緒,都可以達到助人的效果。

但毛衛中提醒,幫助別人必須先善體人意,了解對方真正需求,而非一味自以為是用既定方式助人,反而可能造成他人困擾。

想助人,這麼做

1.請、謝謝掛嘴邊

2.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3.不隨地吐痰或亂丟菸蒂

4.了解對方真正需求

5.服務他人得到好情緒

6.關懷很久不見的老朋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