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古代的讀書人都會補書,一本書可能傳一、兩百年,經好幾代人讀。現今的孩子有這種習慣的不多,因為經濟條件好,書籍容易取得。回想過去的年代,買到一本書都是很寶貝的,不捨得讓書有一點卷角、破損。
司馬光一生好書,讀書時非常愛惜書籍。司馬光的讀書堂藏書萬卷,他每天都在讀書,晨夕披閱,讀了很多年,他的書依然和新的一樣。記載說:「皆新落,手未觸者。」新得像手都沒碰過一樣,可見司馬光非常愛惜書。
司馬光在讀書前,必然先把几案打掃乾淨,用褥子鋪在書下面,然後端坐好才看書,有時候(無法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就把書放在一塊方木板上讀,從來不會直接用手捧著書,因為怕手上的汗把書給浸壞了。
過去的書都是線裝,若線鬆動了,書就散了,所以司馬光經常補書。司馬光讀書時還有個規矩:「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讀線裝書的一頁,要以大指面捻起,才不會把紙弄爛,角也不會卷起來。
古人讀書都是很講究,如司馬光讀完書後,書還能像新的一樣。我們現在同樣要培養孩子愛惜書籍,乃至愛惜一切事物,對書籍,對前人的知識,保有尊敬和恭敬的態度如果對待書籍是這樣,日後對待任何東西也會愛惜。
【原文】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几案於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暴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於啟卷,必先視几案潔淨,藉以茵褥,然後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引自《涼溪漫志》)
【譯文】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把几案設在對著太陽的地方,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說到開啟看書,必然先把几案打掃乾淨,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後端坐好才看書。有時候(無法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那就把書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會用手捧著書,除了擔心手汗浸到書頁上,也怕碰到穿訂書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