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新劣油案一審判無罪引發「滅頂行動」。「秒買秒退」味全鮮乳,把鮮乳罐戳洞後立刻退貨,而鮮乳「開封」就要銷毀。各界表示,抵制黑心食品應理智,沒必要浪費食物。1919食物銀行說,那些鮮乳都還在保存期限內,如果能送給貧窮小孩喝,該有多好。
全球氣候高峰會正在巴黎舉行,不浪費食物被視為愛護地球的重要措施。法國國民議會(眾院)趁此時機通過法案,規定超市把售餘即期食品捐出,或製成飼料、堆肥,禁止直接銷毀未售出的食品。
法國議員迪倫巴希表示,浪費並蓄意糟蹋食物,同時坐視街友、窮人、失業者挨餓「可恥而荒謬」。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可以食用的食物遭到丟棄。
台灣很多人到餐廳用餐,會把沒吃完的食物打包帶走。西方人多數無此習慣,法國新法通過後,巴黎一百家餐廳推出「反浪費袋子」,把未吃完的食物帶走。二○一三年,義大利人也推行打包運動。同年,教宗發表演說:「浪費食物有如偷走窮人餐桌上的食物。」提醒民眾珍惜資源,關心窮人。
今年八月,歐盟執委會公布,歐盟每年約浪費兩千兩百萬噸食物,近八成是可以避免的,「很多食物還是『好』的,但因為過了銷售期而被扔掉。」英國是最浪費的國家,相當於平均每人每天浪費一罐豆子。即使在情節輕微的羅馬尼亞,也相當於每天浪費一顆蘋果。
許多公益組織更呼籲「醜不醜沒關係,是食物就別丟」。二○一二年,英國議員蘿拉山迪斯成立「醜食物」公司,專售因賣相不佳而被超市拒絕的農產品,「因為不漂亮就被拋棄,是暴殄天物」。
英國有百分之二十農產品因外形不完美而被拋棄,沒有送到賣場,估計至少讓蔬果價格增加四成。
法國創業家夏巴尼去年四月設計一種「醜鬼臉」圖案,讓農民與賣場貼在外觀不好的產品上,以較低價格販賣。夏巴尼認為,這有助於一年減少十億噸碳排放,並省下兩億一千萬噸食物。
挪威鼓勵人們食用「過期」但沒變質的食品,政府更廣泛宣傳,讓國人了解食品浪費與環境氣候關係重大:生產一公斤馬鈴薯要耗費六十公升的水,生產一杯咖啡所需咖啡豆要耗水一百四十公升。
美、加等國有相關法令,針對自願救助者免除責任的法律,鼓勵業者主動幫助弱勢,但台灣沒有相關法令配合,為了防弊,業者大多不敢也不會捐贈未售完的熟食、麵包或生鮮等食物,以免發生食安問題,被追究責任。
義大利波隆那大學設立「最後一分鐘市場」,回收即將到期的食物或餐廳裡多餘的食物,經過檢查確定安全、營養、衛生無虞後,轉送給需要的人。
教宗指出,人們被利潤與消費掌控,形成了「浪費的文化」,對製造出大量垃圾及浪費食物不再敏感。不幸的是,許多家庭與個人仍受營養不良之苦。
秒買秒退活動,激起對浪費食物的思考:抵制黑心食品,還要更有愛心。法國強制超市捐即期食品,值得台灣學習。但政府應制定免除責任的配合法律;並設立食物安全檢查機制,促使賣場安心捐出剩餘食品,讓弱勢者免於飢餓。如此也可以對改善環境氣候惡化,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