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交關即買賣、交易

文/陳俊明 |2015.12.11
1611觀看次
字級

「交關」一詞並非上古即使用的詞彙,依西漢王褒《僮約》:「不得辰出夜入,交關侔偶。」此規定僮僕不得白天出門晚上才回主人家,也不准結交謀求同伴,視同奴才。此為現今所知最早使用「交關」一詞的文件,但這裡的「交關」還是結交、結識義。

而《後漢書.上.卷一》︰「五月甲辰,拔其城,誅王郎。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是東漢光武帝攻下邯鄲收河北誅王郎,建立東漢的歷程記載,查到官員與王郎有數千篇往返的串通勾結書信。此處的「交關」確為串通勾結義,還不是交易或買賣義。

東漢末年,《全後漢文.卷三十三.應劭傳.駁韓卓募兵鮮卑議》︰「吏民創禁,不與交關。唯至互市,乃來靡服。」指鮮卑族天性貪暴,官民屢屢侵犯邊塞,是由於關內不與交易。考證此文應為西元184~190年期間,應劭任泰山太守時政情分析的奏議。所以,首次具有買賣交易之義的「交關」,應於此期間。

佛經裡使用「交關」之語,則要遲至西元559年,南北朝的陳真諦翻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西瞿耶尼貨易交關唯用牛,東弗婆提貨易交關所用米穀,北欝單越無有交關。」謂西牛賀洲以牛為交易,東勝神洲以米榖作買賣,北俱盧洲不用交易,這才提到交易買賣之詞彙用「交關」。自此以後,歷宋、元、明、清各朝之禪宗語錄,亦多以「交關」為買賣交易之用語。

然而,自明末清初彈詞小說《天雨花》第四十八回:「孝貞暗道事急矣,想必交關已做成。」還看得到「交關」用作買賣交易義,之後一般小說、散文即少見沿用。上言「交關」猶有結交、結識、串通等義,另如禪宗語錄也常提及「生死交關」,又指生死關鍵時刻義。但閩南語仍僅單純的取用貿易義,即買賣交易,不論買方賣方一旦交易均講「交關」,國語注音為(.ㄍㄠ ㄍㄨㄢ),國際音標則為(.kaukuan)。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