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據統計,每年有三萬多人嘗試自殺,為自殺身亡者的七至十倍,這些人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近二十萬名親友的生活。學者建議政府做好重鬱症、自殺未遂者的追蹤管理,管制木炭、農藥等自殺工具。
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舉行「台灣地區自殺防治策略會議」,為衛生署即將成立的「國家級自殺防治中心」暖身,凝聚各界共識,一起推動自殺防治工作。
據衛生署提供的資料,台灣自殺死亡率從民國八十二年起逐年升高,從原本的每十萬人六點二四人,竄升至九十二年的十四點一六人,成為我國十大死因的第九位,且有往上攀升的趨勢。
衛生署從台北市、台中市、南投縣等地自殺與嘗試自殺通報系統的統計數字推估,國內嘗試自殺者的比率為自殺身亡的七至十倍之多。若以台灣一年約有三千人自殺
身亡推算,每年約有三萬多人、平均每天有八十二人嘗試自殺。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研究員鄭泰安認為,自殺總人數與意圖自殺人口可能有被低估之虞。據他的研究,檢察官、法醫相驗服毒、燒炭的死者,未必會將死因登錄為自殺身亡,反而會以意外身亡結案,所以自殺人數應比衛生署提出的數字高。
鄭泰安分析一九九一到二○○四年自殺死亡率的變遷指出,上吊一直是最主要的自殺方式,大約每一百個自殺身亡者,有三十六到三十八人因此而死;其次是服藥,約占自殺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以「其他氣體」自殺的死亡率自二○○一年起直線陡升,「其他氣體」的自殺主要以燒炭為主,約占自殺者的百分之十八;跳樓在一九九四年起明顯增加,而女性的自殺方式較男性激烈。
他指出,防治自殺絕對不是給藥、勸人想開點就成了,重鬱症、自殺未遂者是自殺高危險群之一,政府應做好追蹤管理,並控管木炭、農藥等自殺工具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