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偏鄉學校許多資源不若都會學校來得豐富多元,為了不讓偏鄉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教育部這幾年積極推動閱讀教育,縮短城鄉差距、教育落差,翻轉偏鄉學生的未來;不少企業與團體也共襄盛舉,透過募書、圖書推廣、讀報教育等方式,為偏鄉學校打造多采多姿的教育風景。
這幾年,不少民間組織為偏鄉閱讀奉獻心力,如佛光山「雲水書車」、《人間福報》讀報教育等。以讀報教育推動為例,《人間福報》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弘法服務」的精神,深入全國各地五百多所校園推廣讀報教育,每天有將近八千份報紙進入學校,傳閱人數超過二十萬,讓閱讀種子在偏鄉角落發芽茁壯,擴展學習視野。
讀優質報紙 多元知識來源
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強調,閱讀是培育現代人公民素養的重要一環,語文能力的扎根更是從閱讀開始,閱讀與寫作可說是相輔相成,有良好閱讀力也會帶動出色的寫作能力。
吳武典表示,閱讀涵蓋很多形式,如圖書、報紙、影像等,報紙更是學生多元知識來源,可讓他們了解國際、社會的脈動,像是《人間福報》長年來一直抱持真、善、美理念辦報,沒有汙染的內容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優質報紙;他建議老師可以報紙作為課堂補充教材,依據學生程度推薦或導讀適合的報紙篇章,讓閱讀成為一件快樂的事;還可設計小記者、小主播、小作家等教案活動,將讀報融入教育中,形塑豐富視野。
「閱讀不只可提升心靈層次,更是啟蒙智慧的良方。」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王承先表示,他是《人間福報》讀者,福報所刊登的文章讓他受益良多。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則說,教育部樂見且感謝佛光山、《人間福報》等團體對推動偏鄉閱讀所做的努力,未來希望集結更多民間力量,攜手以閱讀改變偏鄉教育。
安「住」偏鄉師資 教部挹注10億
降低教師流動率亦是改善偏鄉教學環境的重要環節。根據教育部調查顯示,相較於非偏遠地區,偏鄉學校教師普遍較為資淺,有兩成八教學年資不滿五年,突顯偏鄉教師高流動率窘況。有些學校幾乎年年換老師,讓學生無所適從。為了穩定偏鄉師資,教育部計畫從「住」著手,林騰蛟表示,教育部未來三年將挹注十億元為偏鄉教職員宿舍「改頭換面」,藉此「安定師心」,讓偏鄉教師不再「來來去去」。
林騰蛟表示,教育部也將推動「訪問教師」機制,鼓勵都會教師借調到偏鄉學校服務一至兩年,並號召社會各界人士與退休教師到偏鄉學校「Homestay」,借用他們的專長與教育熱忱為偏鄉教育挹注力量。
此外,教育部目前也在研議給予偏鄉代理或代課教師的教甄加分機制,以吸引更多教師前往偏鄉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