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主宰我人知、情、意的概念,心懷慈悲的心、包藏禍心的心、別出心裁的心、別有居心的心、碧血丹心的心、平心靜氣的心、漫不經心的心、專心一致的心、鐵石心腸的心、刻骨銘心的心,我們的「心」無時不在變動,心念固然時而嚮往美好、讚嘆美好,但總無法安住於真善美的境地,隨著人、環境、事件、乃至天氣、文字等等外境的影響而分秒不同,在好與壞的鐘擺效應中游移不定,遑論定格於中道。這即是《八大人覺經》講:「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之理。
常人一聽佛教講「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不免循著既有的,對佛教消極悲觀的概念,做「合理」的推想,以為佛教果然提倡人生是苦,其實不然。大海不是遠古以前就是如今的樣貌,高山上還有海中生物的化石呢!大自然的一切,是經過時間和因緣的累積,人心的變化也有其脈胳可循。
有一則童話故事說一位神仙巨人因故受冤,被施以法術關在小瓶子中並丟入大海,巨人在茫茫大海底下,等待有緣人撈起小瓶子、拔開栓塞,讓他的精神和肉體得到救贖。他發誓若有人能從大海裡救出他來,他會圓滿這位恩人所有能想得出來的願望來感謝他,然而一百年過去了,他仍被禁錮在大海中小小的瓶子裡。兩百年、三百年過去,巨人沒有放棄自己的誓言,仍然殷殷期盼著被放出來……
五百年、一千年過去,巨人的心慢慢從失望轉而瞋恨,在氣憤之下,他發誓道:「既然不能自由,我索性就不要出去了,我發誓,將來誰要是多事把我放出去,我不但不會感激,還要殺了他。」
終究巨人有沒有殺了讓他重獲自由的恩人?不得而知,但是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心的轉變。在巨人仍然充滿對自由的渴望時,他的心不是惡源,當然形亦非罪藪,因為心念趨使我們的身體去行惡為善,要如何保任此心不變,靠的就是自己的毅力和對宗教信仰的堅定了。
禪宗二祖神光(慧可)大師最初立雪三尺求於菩提達摩門下,因達摩祖師不允而斷臂以示決心,達摩祖師感動於其心意堅決而收為弟子,那時神光大師即問:「請師為我安心。」達摩回答:「只要你把心拿來,我便與你安心。」神光道:「弟子就是找不到心啊!」達摩笑:「我已幫你安好心了。」
我們所謂的幸福、不安、快樂、氣憤、自由、束縛等等,都是一種心境,《雜阿含五陰誦》提到:「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對外貌不滿意、對食物不滿意、對業績不滿意……如果是抱持著改善的心態,會讓生活漸趨完美,但若是強求,就有求不得苦等種種苦,不如灑脫面對,將心調到知足的頻率上,做一個不受心的約束,真正自由自在的快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