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所記錄的詞彙單音詞占絕大多數,以《尚書》為例,複音詞僅占百分之十九點二,「大水」一詞就是複音詞。如以《尚書.商書.微子》所載︰「小民方興,相為敵讎。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殷遂喪!」謂老百姓紛起抗爭,與我們成為仇敵。殷商現已沉淪沒落,就像要渡過氾濫的大水,找不到渡口和對岸,就要滅亡了!此例可算是使用「大水」最早的記載。
又如《禮記.月令》︰「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揔,至寇戎來征。」講的是︰春分行的若是秋令,節氣運轉逆行,國家即遭洪水氾濫,寒氣便迅速籠罩下來,就好像敵人要乘勢攻打過來一般。可見,「大水」一詞很早就在古籍中出現。
佛經裡首度提到「大水」的是在東漢安世高於西元167年翻譯《大比丘三千威儀》:「一者補未訖,二者浣未燥,三者沙彌持鑰出未入,四者大風,五者雨墮,六者大水,七者大火,八者縣官,九者盜賊,十者與女人事。」
講到大比丘有十事皆須引以為戒︰三衣破損未補好、洗衣未乾均不得穿上。沙彌拿鑰匙出門未回,大風、大雨、洪水、大火悉皆迴避;不獲罪於國王、不牽扯盜賊、不與女人有染。
接著支婁迦讖於西元179年翻譯《般舟三昧經》:「正使劫盡燒時,墮是火中火即為滅。喻如大水滅小火。」指慈心比丘終生不中毒、兵刃不加、火不能燒、入水不溺不害;其禍不起,猶如以洪水滅小火之速。
以上「大水」皆作洪水解,其實現今慣用的「洪水」也同樣出現於十三經中,只是並不如「大水」之常用;它僅見於《尚書》三次、《詩經》一次、《孟子》五次,共出現個位數的九次。
但是,「大水」卻出現達四十三次之多,分別於《尚書》一次,《禮記》五次,《春秋三傳》三十七次,可見「大水」為自先秦以來的常用語。
唯「大水」與「洪水」並用於歷來的文章與口語中,直到近代才翻轉過來「洪水」成為常用語,「大水」反為罕用語。
然當代閩南語裡並沒有「洪水」一詞,卻保留古代的常用語「大水」。所以,描述有關被洪水淹沒的狀態,就說是「淹大水」,其國際音標可拼音為(imtuātsuí);若談到洪水正氾濫時,即謂為「做大水」,拼音為(tsòtuātsuí)或(tsuètuātsu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