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捨老病窮 修女奉獻花東52年

 |2015.11.13
2961觀看次
字級
饒培德修女二十七歲時從瑞士搭船來台灣,在花東縱谷從事醫療奉獻已五十二年。
饒培德修女二十七歲時(圖)從瑞士搭船來台灣,在花東縱谷從事醫療奉獻已五十二年。
聖十字架關山療養院裡的老人,很多插著鼻胃管、面部無表情,饒培德修女視他們如家人。圖/王彩鸝

【本報台東訊】在台東山區服務五十年的瑞士修女葛玉霞,今年夏天告老返鄉時,一句「我老了,不想成為台灣的負擔」感動人心;和葛修女同在關山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服務的饒培德修女,來台逾半世紀,照顧弱勢的一雙手從未停歇,她說:「台灣是我的家,要做到每一絲力氣都用盡才倒下。」

一九六三年,當時才二十七歲的饒培德修女,從家鄉瑞士坐火車到義大利,再搭船花了六周才抵達台灣,先到台東醫院開刀房擔任義工,後來到台東關山聖十字架醫院,除了巡迴部落做居家護理,其他時間都待在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照顧中風、植物人。

經費困窘

自研復健器材

她對台灣後山的無私奉獻,曾獲得第七屆醫療奉獻獎;近年因罹患心臟病,退出第一線照護工作,她謙稱現在只能做「打雜」工作。

饒修女白袍下有一雙「黑手」,就像早年風靡台灣的電視影集中的「馬蓋先」,是位「修理達人」,輪椅、病床、門窗壞了,經她巧手一修,可以再用上好幾年。

有一次颱風吹倒庭院裡一棵羅比親王海棗樹,她鋸了一段樹幹,DIY做成大型燭台。療養院用太陽能熱水器,下雨天就用柴火燒水,蒐集落葉、廢木當燃料也是她樂在其中的工作。

她這身本領,來自照顧重度腦麻院童的經驗,早年原住民家庭有腦麻孩子經常被遺棄,饒培德會挨家挨戶說服家長,把重度腦麻孩子送到教養院復健。但修會經費困窘,沒有餘錢為每個殘障孩子訂製復健器材,她就自行摸索,根據每個人的需求量身設計製作,奠定她修理輪椅的好本事。

現在年近八十,饒培德依舊每天在病房四處走動,跟病患聊天,每個病患的名字她幾乎都可以叫得出。療養院照護的四十名患者都坐在輪椅,很多人插著鼻胃管、不能言語,饒修女經常扮演「老萊子」,逗樂院裡比她年輕的老人。

奉獻弱勢

畢生無怨無悔

最讓饒培德開心的是,以前受她照顧的原住民,常送自己種的米到療養院,因為早年看病沒錢付,現在送米還一點,她笑說,「這種米吃起來特別香」。

「台灣是我的家,還有什麼地方比這裡好?」年輕就離開家鄉,她說,台灣的親友比瑞士多,她把花東縱谷的弱勢人民,當作自己的親人,希望能做到不能做為止,「我沒有任何惋惜」。

台東天主教聖十字架關山療養院,創立於民國五十二年,前身是聖十字架醫院,現轉型為療養院,照顧低收或貧苦無依的慢性、肢體癱瘓病患,院內護士以外籍修女和原住民婦女為主;近年受不景氣影響,捐款驟減,經營得非常辛苦。

自願減薪

幫助員工養家

關山療養院院長高德蘭修女說,近年景氣不好出現積欠費用情況,很多收容者的家人住在關山鎮,體諒當事人經濟不好,不會向家屬追討費用,只懇求家屬,不要因為付不出錢,就不到療養院探看親人,希望家屬有能力之後,也能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顧及原住民的生活,高德蘭修女不忍裁員,修女們領的微薄薪水,自願減薪奉獻給療養院,希望提高員工福利,讓一般員工可以安心養家。

原本關山療養院最大的經濟來源是瑞士白冷差會,但近年來獻身當修女、神父的人愈來愈少,影響所及,捐獻來源也大為減少,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會憲中寫著:「年老有病的修女,是我們修會的福氣」,這句話支持年紀老邁的修女們,繼續留在為後山貧困住民無私奉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