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西安電】西安太乙路市政管道改造工地,最近出土六百多件隋唐陶俑和陶模殘體,中國文物專家初步斷定,出土地為隋代至唐初窯址。
這些出土文物地點位於西安市區,為隋唐時的平康坊遺址,緊鄰隋大興城繁華商業區都市會(唐代改為東市)。這些殘片出自十多個灰坑,距地表約三至四公尺。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窯爐中的紅燒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文博專家王長啟說,西安周圍發掘過數十座隋唐皇室貴族墓葬,目前還沒有發現隋代燒造陶俑的作坊,從這些陶俑和殘片可以斷定是隋代到初唐窯址的遺物。
隋唐厚葬之風盛行,陶俑需求量大,工匠採用模具成型。這次發現的四十多塊殘模,全是用紅色黏土高溫燒製,証明隋唐平康坊有燒造陶俑的大型作坊和窯址。
此次出土的陶俑殘片大體可分為人物俑、動物俑、窯具。人俑身殘件達一百多個,其中不同服飾、不同姿勢、不同尺寸的約四十多種。動物俑類中,有昂首張口嘶鳴的馬頭殘件和臥羊、臥豬、臥狗、孔雀、陶狗等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