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隨著中國大陸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加上推展城鎮化政策,造成人口流動加快,傳統「養兒防老」觀念不僅日趨淡薄,一群高齡者因離開故鄉到陌生城市生活,慢慢成為養老體系的新考驗,這群高齡者被稱為「老漂族」。
新華社採訪離開山東滕州老家、「漂」到濟南第二年的趙淑楨,只見五十八歲的她必須在兒子、媳婦上班前,一大清早六點半就起床準備早餐。等兒子、媳婦出門上班了,她和老伴分工合作,要照顧孫女、買菜、做家務。
另一位六十四歲的王秀芹,也是為了照顧外孫才從濱州「漂」來濟南女兒家,今年已在家中當了第十年的「後勤部長」。「俺女婿特別愛吃饅頭,俺就經常多買些麵回家和麵蒸饅頭。」幾年下來,王秀芹說,做飯、照顧孩子真不比在老家做農活輕鬆。「孩子小的時候,成堆的尿布又得燙又得洗,有時候洗得我都在衛生間(廁所)裡出不來了。加上做飯、看孩子,做個小棉褲、小棉鞋啥的,晚上十一點都不一定能睡上覺。」
緩解子女生活壓力
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張鳳蓮說,中國的「老漂族」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支援幫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質型,其中以支援和投靠類型為主。她指出,這些長輩大多從農村或較小城市搬到大城市,為了讓子女在城市安家立業,他們搬來與子女同住的目的,主要是紓緩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壓力,為子女料理家務或照顧兒孫。
若以王秀芹居住的社區來說,六十歲以上人口近八百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來自外地,不少是從安徽、江蘇、湖北,甚至更遠的地方來到這裡生活的,可見得「老漂族」的人數劇增。
這些「老漂族」雖能與兒孫住在一起相互照顧、享受天倫之樂,但也面臨一些現實困境。今年七十七歲的朱綬玲從雲南昆明到山東濟南已經十多年了,她依然覺得住不慣。「這邊愛吃的饅頭、窩窩頭我之前都沒吃過,老家的主食是大米。而且我來濟南之前從沒見過雪,現在年紀愈來愈大,愈來愈不適應北方這麼冷的冬天了。」朱綬玲說。
也有不少老漂族面臨和街坊鄰居不熟的尷尬,「在俺老家,都是一個村的,常常大門不關就去別人家串門、聊天。可到了城裡,孩子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一關門誰也不認識誰,話也說不上,啥事兒也幹不了,閒得慌。」王秀芹說。
再者,與子女生活,有些老漂族感覺並不自在,他們時常擔心自己舉止失當影響子女的夫妻關係,受訪的一位老漂就說,在女兒家居住時,經常提醒自己要謹言慎行。
此外,大陸醫療體系是「屬地」原則,因此這些父母生病時必須跨區就診,醫藥費用難以報銷,常常為此往返奔波,這些問題也成為中國養老體系的新考驗。許多老漂族都反映,他們面臨的問題需要配套的社會政策,有關部門應為這些流動長者創造客觀條件,像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要盡快實現全國聯網,提供他們跨區域結算的便利。
制度改變了,還有心靈照護的問題,如何讓這些老漂族擺脫新環境帶來的不適,子女如何與父母溝通,注意父母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主動幫助他們融入新環境,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也要有時間休閒、充實晚年。
機構養老未來趨勢
事實上,「養兒防老」觀念早已成為不可實現的理想,接受新華社專訪的劉丁壽,膝下有四個女兒,女兒對他很孝順,家庭也比較富足。但他傾向到養老機構養老,「盛夏塞北避暑、寒冬海邊度假可以豐富晚年生活。」他說。
另一位住在山西省、五十七歲的張學峰認為,中國傳統的「孝道型」居家養老方式,對於許多子女來說,已力不從心了。根據中國官方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二○一四年底,中國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二點一二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點五,預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高峰,超過四億。
當張學峰向子女表達未來要進養老院時,兩名子女都很驚訝,他說:「子女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甚至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他們更不能時刻陪伴在我的身邊,而我也不能再拖累子女。」
山西光彩慈行老年產業集團常務副總裁張全順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土壤已經形成,現代人的養老意識不斷提升,已逐步接受到養老院養老的觀念,這將成為未來一大趨勢,因此,中國大陸養老產業前景極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