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的寫實主義甲蟲情
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我很想稱他為「甲蟲王」,他是喜歡在茶器上捏塑各種甲蟲、昆蟲的羅石,典型的客家子弟,純樸、直白,卻又「硬頸」得可以。正如喜歡在創作茶器時捏塑青蛙,或為壺鈕或為壺嘴的陶藝家林義傑,普遍被暱稱為「青蛙王」一樣。
其實第一次在高雄陶普莊看到滿櫃子的甲蟲,就讓我吃了一驚;後來趁著赴造橋採訪之便,順道拜訪他設於苗栗市區的「壺說陶藝工作室」,甲蟲壺反倒沒有幾把。羅石解釋說,藏家也多偏愛他的甲蟲系列,每次只要有新的昆蟲「誕生」,很快就會被請走。
不過,與其說羅石是一位壺藝家,不如稱他是回歸自然的「新寫實主義雕塑家」,要來得更加貼切吧?曾獲「台灣陶藝金壺獎評審推薦獎」殊榮的羅石,靈感多來自自然界的生物或景致,經過日積月累的仔細觀察後所獲得的領悟,再著手以天然陶土為素材,捨棄壺藝最常見的拉胚技法,用最原始的手捏方式、透過多種雕塑技藝而成型。
不過說是甲蟲王,羅石創作的甲蟲卻通常以獨角仙為主,而非甲蟲類的蟬也經常做為主角,或將牠們湊在一起熱鬧登場。號稱台灣昆蟲之王的獨角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甲蟲,雄性成蟲的頭部長有一支兩邊對稱、雙分叉的巨型觭角,能拉動比自己重十倍的物品,卻是典型的素食主義者。據說日本人非常喜愛獨角仙,不僅最常做為寵物飼養,古代還以獨角仙的頭部形狀做成武士的頭盔;我特別為此跑一趟近日在台登場的「重現古日本戰國風雲鎧甲大展」,兩者仔細比較,果然武士頭盔上呈V字形的飾物就與獨角仙的觭角十分神似。至於俗稱「知了」的蟬,則是夏日最聒噪的音樂家了。
為何對兩種昆蟲情有獨鍾?羅石笑而不答,但在苗栗鄉間土生土長的他,童年的記憶應為主要因素,只是能夠將二者捏塑得如此唯妙唯肖,非經長時間的仔細觀察不可,顯然也下足一番功夫了。
細看他的壺藝創作,無論獨角仙或蟬等昆蟲,透過他的巧思雕塑或為壺鈕、或攀爬棲息在蒼勁挺拔的樹枝上,甚至來個昆蟲大集合,不僅單純地呈現出最自然的茶器作品,作為一件完美的雕塑藝術品展示亦無不妥。有趣的是,單獨作為壺鈕的獨腳仙茶壺,他大多命名為「唯我獨尊」,而夏日蟬鳴不斷的瀹茶壺,他則喜歡以「纏綿」來命名,至於眾多昆蟲齊聚一壺的熱鬧作品,則稱為「夏日歡唱」或「夏之戀」。
也因此羅石的壺藝作品通常沒有太正經八百的壺把,大多以極具寫實的樹枝彎曲向前,樹瘤或竹節也適切突出於上,勉強說是側把,卻又一氣呵成地融入肌里分明的壺身,令人不由得會心一笑。
以他命名為「纏綿」的夏蟬樹瘤飛把壺為例,老樹瘤為壺型,夏蟬則披著淡黃色的蟬翼,立於壺蓋上成為壺鈕。而「夏之戀」則由夏蟬在樹枝末稍歡唱拉開序幕,引來兩隻獨腳仙一雄一雌,春心蕩漾地分別在壺鈕與壺面上相互凝望,令人莞爾。羅石說兩把柴燒均未上任何釉色,純以相思木材爆發的熊熊烈火燒個四天四夜,攝氏一二三○度高溫的菁純鍛鍊所造成的自然落灰,成就的古銅色金屬光澤,看似低調卻不失霸氣。
當然不僅有甲蟲,羅石也創作了不少其他昆蟲的壺藝作品,只是甲蟲系列較為偏愛罷了。例如二○一○年在苗栗陶瓷博物館舉辦的陶藝個展「竹韻茶香」,就包括了蟾蜍、螃蟹、海螺等;而乍看以為是竹筒或木箱的情境茶壺,也都係手捏的超寫實主義風格。此外,同樣頗受歡迎的「如是觀」系列作品,壺鈕則從獨角仙換成了青蛙,一樣飽含那一分純真的雅趣。
本名羅金富的羅石說,今天茶藝已成為生活休憩重要的一環,因此他希望以手捏陶藝結合茶藝,經由樸質又充滿自然真趣的茶器,領會茶禪的意境。從細心觀賞或把玩到用以沖泡,產生心靈的共鳴,讓人沉醉在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乃至於心覺,達到祥和放鬆的意境。
羅石表示,陶藝最吸引人的莫過於「自然」,一雙巧手、一分單純的心,以手捏傳達創作的靈感與理念,賦予作品自然的生命力;師法自然、崇尚自然、表達自然,才是作品的至高境界吧?懷著如此寬廣無礙的心盡情創作,他說每一件作品都是獨特且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