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玉里稻農彭鏡興(小圖)與PayEasy合作「我的一畝田」計畫,透過跨境電商行銷大陸市場。
圖/阿里巴巴提供
花蓮玉里稻農彭鏡興(小圖)與PayEasy合作「我的一畝田」計畫,透過跨境電商行銷大陸市場。
圖/阿里巴巴提供
【本報台北訊】花蓮玉里稻農彭鏡興,種稻超過三十年,他的米曾經出國比賽,打敗日本;如今,他的米將再度批上台灣代表隊戰袍,在今年阿里巴巴集團的「雙十一」活動上,挑戰台灣米首度以B2C跨境電商的方式,直接賣到大陸消費者手中。
二○○八年,彭鏡興和來自七個縣市的四十多位農民,合資成立全台最小的糧商「台灣稻農有限公司」,他們和PayEasy合作,以「我的一畝田」為品牌,主張「自己種的米,自己賣」。
七年來,「我的一畝田」在台灣賣了快兩億台幣,總計五百公頃的栽種面積,好比二十個大安森林公園大小,雖然規模不大,卻創下企業認購稻米的公益產銷模式,包括鴻海、友達等企業一級主管,都曾為這「我的一畝田」捲起褲管、彎下腰,親自體驗農事辛勞。
彭鏡興的農場有攝影機,可以即時監控,運用科技加上第二代返鄉幫忙,讓他輕鬆不少,但提到B2C賣米到大陸的計畫,他卻直呼大陸市場「很可怕」。
這一句「很可怕」,就是商機所在。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表示,要推展米食文化,長江以南六、七億人口是首選,「台灣是小農制,台灣米如能以高品質輸出到全世界各地,大陸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林坤正說,這次組的台灣代表隊,結合台灣最好的稻米、稻農,當天貓國際的「雙十一」活動起跑,要拼下單後十天送達,跟傳統的貿易商截然不同。
天貓國際港台東南亞市場負責人胡瑜玲表示,「米是比較敏感的商品」,其實中國海關一直都是猶豫的,「沒有說行,也沒有說不行」,但因為這次契機,透過阿里巴巴的政府事務部門不斷溝通,總算願意嘗試。
胡瑜玲說,「米是先鋒,我們希望打造台灣食品、農作物是非常有機健康的概念」,如果這次活動成功,未來透過天貓國際,也許就能加快台灣農產品進入大陸的步伐。
而透過B2C電商模式,也回歸台灣品牌的主控權,林坤正說,「我們必須說台灣米的故事,讓大陸人清楚台灣米的價值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