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周末一日遊,跟隨解說老師從淡蘭古道轉進石碇老街,再經烏塗窟溪步道走完全程,是一段老少咸宜的行程。
圖/滿佳
參加周末一日遊,跟隨解說老師從淡蘭古道轉進石碇老街,再經烏塗窟溪步道走完全程,是一段老少咸宜的行程。
圖/滿佳
文與圖/滿佳
參加周末一日遊,跟隨解說老師從淡蘭古道轉進石碇老街,再經烏塗窟溪步道走完全程,是一段老少咸宜的行程。
淡蘭古道是早期先民往來宜蘭和石碇之間崎嶇的貨運山路,政府為推廣休閒遊憩,如今將山路鋪設平整的花崗石,走來毫不費力氣。
隨處皆是藥用植物
古道上有生平僅見酷似瓶刷的紅瓶刷花,可治小兒哮喘的曼陀羅花,姑婆芋的孿生姐妹千年芋,老師戲稱是「擁有深V的千年妖姬」。
搓揉魚腥草會產生令人反胃的腥味,但一聽說它能消炎解毒預防流感,立刻有人就拿出塑膠袋準備採藥。老師適時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吃少顧肝,吃多顧山。」沒錯,藥就是毒,藥量適中藥到病除,否則藥到命除,豈可不慎。
蕭瑟西街繁華落盡
古道盡頭連接石碇開發最早的西街,清朝時期茶葉和大菁交易的中心,但河川淤淺和化學染料傳入後,製茶與染料作坊先後沒落,如今只見現代化樓房,冷清乾淨的街道,老師口中萬商雲集的榮景徒留想像。
唯有溪邊的雀榕,長著大小不一的樹瘤,鬚根四垂,樹幹爬滿青苔、蕨類等附生植物還養了山蘇,滿身風霜的見證西街曾經的過往。
喧鬧東街見證風華
受惠於王氏豆腐、不見天街和吊腳樓古蹟,東街人潮始終不斷,由農貨中繼站成功轉型為觀光山城。不見天街最吸引遊客的百年石頭厝,是一家中藥鋪,藥櫃兀自堅守在門口,似乎不想退休;石牆上斑駁的紋理,是歲月刻畫出的真跡壁畫;屋內低矮的防空洞,見證這裡曾飽受的戰亂威脅。
從屋內向山壁挖鑿的樓梯,屋外矗立溪邊的腳柱可看出,居民是依山建屋傍水搭樓,山水通吃的爭到一片安身空間,再將這狹仄空間打造成掙錢的商業街區,和已式微的西街相比,東街居民更像是個靈活掌握經濟脈動的生意咖。
特殊地名引人遐思
用過午餐,沿著烏塗窟溪步道繼續未完的行程,不久就見到佇立道旁的大板根。迎面看像一隻長頸鹿,回頭看卻像長翅膀的飛馬,正面突變成板狀的樹根,強有力的深扎地下支撐它昂藏的軀幹,彷彿亙古以來即屹立於此。顯然這山城的植物和百姓,如出一轍的具有不輕易屈服的強韌天性。
接著經過名稱極為溫馨的福田居餐廳,但大家感興趣的不是餐廳庭院的奇花異草,而是這地方居然叫摸乳巷,旁邊深鎖的民宅朱門上,門牌清楚的寫著:石碇區摸乳巷七號。怎有如此引人遐思的地址?
仄逼小徑通行要道
老師說注意腳下走路別想入非非,馬上把我們帶進摸乳巷。一踏入,滿耳的刷刷水聲,陰濕窄狹的步道,讓人立刻清醒。
原來這是早年宜蘭進入石碇的要道,挑夫擔著滿載物品的籮筐,一手握緊扁擔,一手抓緊岩壁尖突的小石塊,小心踩著水中的石頭過河,以防不幸失足人財兩空。
好事者卻牽強附會取了個這麼浪漫的地名,其實挑夫摸的是硬梆梆的救命石突,不是軟綿綿的酥胸啦!現在水位下降路也拓寬,挑夫已成歷史名詞,粉味的地名卻流傳下來,前人開路後人享受,我們焉能不感恩。
發展觀光更勝一籌
過了摸乳巷,溪水明顯清澈許多,石頭間浮游一群黑色小魚,老師說那是水質純淨指標的鯝魚,有牠們表示水質沒被污染,所以石碇發展沒有煙囪的觀光業,就生態保育而言,的確是明智的抉擇。
步道終點的標幟在望了,台灣確實小而美,不必出國,一日就能看盡好風光,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