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稍微細心一點的人一定會發現,蔡英文最近談得最多的一個話題是「團結」,她每天團結不離口,團結似乎已經變成了她的競選口頭禪。
四月下旬,民進黨中央決定提名她競選總統後,蔡英文在演講中說:「我將要做的,就是去團結這個國家」,「我要做團結這個國家的人」。
七月下旬,她出席「在地希望生活節」致詞時表示:「要藉著這場選戰,讓台灣更團結,而不是更對立」。
八月中旬,她在高雄發表包括「終結政治惡鬥」在內的五項改革方案時,特別強調:「台灣如今已經到了非團結不可的時候了,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再蹉跎」。
八月下旬,李登輝的「日本祖國說」引發爭議時,蔡英文回應媒體時指出:「這是凝聚國家團結的時刻,而不是對立的時刻」。
九月初,蔡英文參加青商會聯誼時表示:「要讓社會可以更團結,而不是更分裂」,「畫界線、區分敵我的時代應該要過去了」。
九月下旬,在民進黨創黨二十九周年的全代會中,她以黨主席身分要求黨員:「我們要在這場選舉中,讓台灣從此走向一個包容、和解、團結的國家」,「為了團結,我們就必須包容」,「一個團結的台灣,才是有主體性的台灣」,「民進黨要團結人民,才能推動大破大立的改革;要團結國家,才能開創一個共同的未來」。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但蔡英文念茲在茲反覆強調的,卻是「團結」這個相同的話題,可見在她的認知中,台灣今天之所以處此困境,原因無他,唯不團結耳,台灣要走出困境,也唯團結耳。
但台灣的不團結,或說台灣的對立分裂,何以致之?孰令致之?蔡英文說「過去十六年…不管一邊的人做什麼,總是會有另外一邊的人跳出來反對」,但跳出來反對的另外一邊的人,通常指的又是誰?馬政府執政八年卻沒能力團結國家,當然要負責任;民進黨當反對黨八年,不管國民黨「做什麼」,即動輒跳出來反對,又何能卸責?
團結一向祇在有權力者、強者的字典裡出現,他們視團結為工具,目的是要讓所有人團結在他們之下,跟他們唱同調,接受他們的領導。但這樣的團結,是單向的團結,是上對下的團結;馬政府呼籲團結八年,民進黨卻置若罔聞八年,自始至終不願意當個「被團結者」,就肇因於此。
蔡英文能以團結者自期自許,雖是遲來的團結,但要證明她是團結者之前,她卻必須先表現得像個被團結者;未來七個多月,她有很多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