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少拜拜 萬華佛具街轉型 |2015.09.08 語音朗讀 465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有四十年雕刻神像經驗的佛像雕刻師李子旺感嘆找不到學徒,這項傳統工藝「快要失傳了」。 圖/陳靖宜 萬華佛具街近年將文創融入傳統信仰,推出許多創意商品如紙膠帶與招福吊飾等。 圖/陳靖宜 萬華佛具街近年將文創融入傳統信仰,推出許多創意商品如紙膠帶與招福吊飾等。 圖/陳靖宜 【本報台北訊】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上的佛具街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台北市佛具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振華表示近兩年因景氣不佳,佛具街買氣連帶受影響;張振華感嘆「現在年輕人不懂拜拜的重要性」,導致佛具街整體業績下滑三成,兩年來「收了一、兩家」。 神像雕刻 嘆無學徒 已有五十多年經歷的神像雕刻師傅黃炳輝說,佛具街在民國七十年以前是鼎盛時期,一共有八十家佛具店,每家幾乎都有師傅現場雕刻神像,生意非常好。不過自從民國七十年左右開放大陸市場,佛具街生意直直落,現在生意已足足掉了一半,整條街也只剩下不到三十家佛具店。 黃炳輝說,過去台灣神像全盛時期也有外銷到南洋,不過中國大陸興起後,佛像價格比台灣便宜,許多人轉往選購,導致台灣市場凋零,過去一天賣十尊,現在半個月都沒賣一尊。但因中國製的佛像較容易損壞沒有台製神像耐久,加上近年價格拉高,部分客人逐漸回流。 另一位萬華雕刻師李子旺,擁有有四十幾年資歷,他也無奈地說,雕刻神像的技藝「傳承困難」,且找不到學徒,導致年紀斷層嚴重。李子旺指出,學習佛像雕刻「沒有什麼條件,有耐心就好」,可是年輕人往往學了一個月就無法堅持下去,「非常可惜」。 結合文創 求新求變 為了拉抬買氣,佛具街力圖轉型,將傳統佛具結合文創,期盼開創新市場,推出創意紙膠帶、神明加持考試鉛筆等商品。張振華說,過去佛具街都是以大宗佛像、神桌買賣為主,不過現代年輕人信仰習慣改變、祭祀模式從簡,導致佛具街整體買氣下滑,因此發展文創商品,讓佛具街商品不再只用於祭祀,也能當作禮品。 「現在的房子都比較小,佛像大小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必須轉型走向精緻小巧。」張振華說,過去的佛像為信仰取向,現代的佛像「不一樣」,需藝術化並強調工藝。他強調,期透過與地方合作發展文創商品,讓更多年輕人看見佛具街、走入佛具街,讓拜拜文化與精神延續。 台北市產發局商業處主祕陳秀華表示,過去佛具街因為地理位置臨近龍山寺,占有販售祭祀相關商品的優勢,近年試圖轉型,希望傳統佛具與創意商品除了可以滿足傳統需求外,「還可以讓年輕朋友買回家當伴手禮」。 前一篇文章 越慧嚴寺訪佛館 盛讚人間佛教 下一篇文章 福德祠競圖賽 為土地公蓋好厝 熱門新聞 01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2【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3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4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5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6【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7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8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9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10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佛光童軍木章訓練 傳承三好品德馳援旗山土石流撤離居民 佛光人送暖5.1萬人佛學會考 凝聚信仰力量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 學佛交流會深度對話桃竹苗金剛知賓培訓 300人齊聚寶塔寺北市記者公會 致力社會光明面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