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59 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15.09.04 語音朗讀 436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1991年於法國巴黎古堡 圖/佛光山提供 佛光山大雄寶殿成佛大道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於澳洲南天寺召開「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1995.10.7 圖/佛光山提供 為了讓佛教法脈永續,人才世代交替,大師將臨濟宗48代法脈傳授給第49代、佛光山第二代的心平和尚。1985年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應妙蓮長老之邀,前往南投靈巖山寺主持「大雄寶殿落成及佛像開光典禮」。1996.1.13 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五年(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我的一生都是在苦難中成長,在我呱呱墜地時,一九二七年,北伐革命的戰爭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漫天烽火中,一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幾乎在內戰中結束小命;十歲那年,中日戰爭的爆發,我們又開始四處逃亡。十二歲出家後,我到各個名藍古剎參學,跑遍京滬一帶的叢林。二十三歲時,國共相抗,神州板蕩,我從棲霞來到宜興,又從宜興到南京,輾轉播遷台灣,此後,再度過一段浪跡天涯的日子。長途跋涉,經常移徙的體驗,使我在弱冠之齡就感悟到:「世間上什麼都是我的,什麼也都不是我的!」所以後來我無論走到那裡,都能隨遇而安,隨喜而作,因為普天之下,只要你容他,他就是你的;你不容他,他當然就不是你的。 奉獻社會 享有而不占有 不經意回首,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從台灣北部走到台灣南部,一路行來竟是麗日風雨兼而有之,對於宇宙萬象的體驗,我依然覺得:「如果用入世的眼光來看,什麼都是我的,其實什麼都不是我的;如果用出世的態度來看,什麼都不是我的,其實什麼都是我的。」太執著於擁有的人生固然辛苦,太放棄、太空無的人生也未免過於晦澀,最好是能將兩者調和,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以享有而不占有的觀點來奉獻社會,才能為自己、為大眾鋪設一條康莊的人生大道。 因此,當有青年向我乞求剃度出家時,我總是先問對方:「佛光山是誰的?」如果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師父!如果我在佛光山出家,佛光山當然是我的!」這句話就算通過我初步的考核了。因為唯有覺得常住是我們自己的,每個人才肯奉獻身心,安住求道,寺務才能日益興隆;唯有覺得師兄弟是自己的,才肯包容他們的缺點,成就他們的長處,大家才能和樂相處。 每次我在佛光山巡視散步,當我駐足在西來泉❶畔,聆聽淙淙溪聲,彷彿看到早年洪水爆發時,師徒們合力以身擋水的壯觀場面;走到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❷上,又好像見到當年大家在烈日雨水下,拿著鐵尺,就著未乾的水泥地刻畫紋路的辛苦情景。 常住需要 義不容辭建言 三十年來,因為我們將佛光山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才能眾志成城,將蓁莽未啟的荒山開闢成莊嚴殊勝的淨土。唯有覺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希望我的徒眾都能時時把「佛光山是誰的」當作話頭,努力參究。 佛光山既然是我的,當然也屬於大眾每一個「我」的,因此從開山以來,所有設施都是隨順信徒所需而興建,一切重大計畫都是經過大家開會來決定,乃至典章制度裡的每一則條文,也莫不是在公開的場合中通過公布。一九八五年,我依章程退位,將住持之職交由第二代接棒,許多信徒前來哭跪請留,都無法挽回我堅決的意向。經云:「依法不依人。」大家是否都能在平等的「法」中,看到佛教的本質與未來? 是的,佛教主張「法不孤起」,所以既不執著一法一人,也不捨棄一法一人,正因為佛教的本質如此,因此才能結合眾緣,不斷突破,創造遠大的未來。我雖然已經退位,不是住持,但我還是徒眾口中的師父,還是佛光山的一分子,因為師父是永遠不會退位的。所以當常住需要我時,我還是義不容辭地提出建言;當弟子請求我時,我也願意為大眾排難解紛。 不執不捨 戮力振興佛教 對於佛教事業,我也是本著這種不執不捨的精神,戮力以赴。出家數十年來,從撰寫文章到辦小型報紙❸,從建設道場到創興學校,從街頭巷尾佈教到國家殿堂講經,從數十人小型的座談會到幾萬人大規模的活動……,凡是有益於振興佛教的工作,無論是不是我來主辦,只要有人邀請,我一定樂意前往,共襄盛舉。 不管那一家佛學院找我教書,我都覺得學生是自己的,所以傾囊相授,毫不私藏;當他寺邀請我主持僧伽講習會時,我也未曾將學員看成是外人,所以一律有教無類,行無量法施。隨從的弟子說:「師父竟然把全部的祕笈交給別人了!」記得《六祖壇經》中,曾記載一位同參道友質問惠能大師:「上座還有密意否?」惠能大師回答說:「密意盡在汝邊。」對方聞言大悟,慚愧作禮而去。所謂「事無不可對人言」,真理遍滿法界虛空,毫無密意可言,只看我們肯不肯留心觀察罷了。 從大陸到台灣,我每到一地,都把一切看成是自己的,那裡可以學習,我就前往那裡請益求教,那裡需要幫忙,我也盡心盡力地為其服務,所以叢林四十八單職事,我樣樣知道。在參禪念佛方面,我也曾有萬物俱泯的境界;對於宗下、教下、律下的義理儀規,我固然了然於心;對於各個教派道場的歷史淵源,我也是如數家珍。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個人的,所以只要有機會,我也很樂意與大家分享。 自他不二 別人事即己事 至於友寺的制度,我向來採取尊重原則,然而一旦求教於我,我一定幫忙解決,因此朝元寺興建朝山會館時,我親赴指導規畫;靈巖山寺打水陸,我也派弟子前往參加;其他如東淨寺、雙林寺的法會活動,我都督促徒眾熱心支持。弟子偶爾向我訴苦,自己道場的活動都已經忙不過來了,還要插手管別人的事。我最不高興聽到這些話,於是反聲相詰:「什麼是別人的事?」 佛陀等視一切眾生如佛子羅睺羅,我們以佛陀為本師,自應追隨效法。近百年來,佛教之所以衰敗,不就是因為派系之間妄自分別,貽誤後人嗎?實際上,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上,拈起一毛,萬法皆隨之而生,所以,自他不二,人我一如,別人的事其實就是自己的事,如果我們能常作如是想,又那裡會有忙閒、好惡的分別呢?萬法一如,眾緣一體,這是佛陀的本懷啊! 出家以來,曾經遇過一些人前來問難,他們指著儒家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文字,駁斥出家披剃之非,顯然是以辭害義,不明就裡所造成的偏差意識。記得一九六二年,蘭陽救濟院因經費不足,即將關門,我當時雖然自己也是捉襟見肘,但基於一份惻隱之心,伸出援手,應允接管,這一來不知解決了多少無依老人的食宿問題。我深深感到:假如把天下的老人都看成父母,未嘗不好。是自己的父母,未必像自己的父母;不是自己的父母,有時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所以是自己的,有時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有時反倒是自己的。 虛空之中 一切萬象俱全 早年,一些人經常將一些路上拾來,不知姓名住址的小孩送來佛光山,我蓋了一座育幼院收容他們,後來在報戶口的時候,戶政機關不肯接受,我見主管院務的職事深怕繼承財產問題會為日後惹來麻煩,一副左右為難的樣子,所以又自願將他們歸在我的戶籍下,跟著我的俗姓「李」來取名字,並且送他們上學讀書,使得他們不致流落街頭,如今都一一長大成人,服務社會。 我覺得如果大家都能將天下的父母視為自己的父母,將天下的子女視為自己的子女,什麼人都可成為我們的親人;如果沒有愛心,親人也會形同陌路。所以世間上的人可以是我們的,也可以不是我們的。我有千人以上的出家弟子,個個都比一般人家的兒女更好。我在榮民總醫院開刀,做心血管繞道手術,真是有幾百人排班侍候。我沒有兒女,但像有更多的兒女。所以我很確定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其實只要心能包容,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一切法界都是我們的。 我們以為身體是我們的,其實身體是四大五蘊積聚的;我們以為財富是我們的,其實財富是五家共有的;我們以為兒女是我們的,其實兒子是媳婦的,女兒是女婿的;我買的土地供他人建房屋,我建的房子供他人住,甚至於歷經千生萬死建立的江山朝代也都可以更換。看得破的人,什麼都是我的;看不破的人,什麼都不是我的。我一向提倡「以無為有」,我擁有「空」,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其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虛空中不是一切萬象俱全嗎? 回報深恩 等視一切眾生 一九四九年,我從大陸到台灣來,連衣履都不全,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到今天我感到世界都是我的。有人說可惜我出家了,不然就像王永慶一樣。其實王永慶被譽為經營之神,在財富上如何能跟他相比?但可以說他擁有實質財富,如六輕、南亞、台塑等,而我所擁有者,則是無形無相的三千大千世界。 披剃五十年來,我對母親的孝心恆久不變,對其他親友也總是量力接濟,只是我有自己的原則與方法。有的徒眾看我對於苦難者的求助慷慨解囊,對於親人的需索反而思前顧後,心中百思不解,於是前來問我,言語中帶有不平之慨。我回答他們:「因為我不認為親人是我的,更不覺得苦難者不是我的。」 當我們行走街頭,目睹貧富貴賤、少壯老弱,和我們擦身而過;當我們踏青野外,但見走獸爬蟲、飛鳶游魚,與我們相視對看,焉知何者不是自己過去世裡的父母親眷?究竟誰是我的?誰又不是我的呢?所以,該給的,我萬金不惜;不該花的,我一毛不拔。唯有等視一切眾生,拔苦與樂,才是真正的回報深恩,因此我發願生生世世來此人間,學佛行道,度脫有情。 曾經有人和我說:「為什麼對那麼頑劣的徒弟,還要煞費心機?」我想,就是因為他冥頑不靈,我才要多花心思,將他導向正道。子女再不好,幾曾看過為人父母者嫌惡捨棄呢?樹上的葉子掉落下來,因為不是「我的」,所以一點也不感到疼惜;身上的皮肉受傷化膿,因為是「我的」,所以每天用心敷藥包紮。如果我們能將眾生視為自己的眼耳鼻舌、手腳四肢,就會珍惜每一個因緣,心甘情願地為對方付出一切。 走訪各國 視當地為家鄉 前些日子,一名信徒恭敬地捧著一個破舊的紅包袋給我,靦腆地說道:「它已經在我口袋裡放了三年,每次您都來去匆匆,沒法子送給您,今天總算讓我遇到了。」對於信徒的厚愛,我真是感激不盡,但是我的確打從心裡將信徒看成是整個佛教的,從未視為個人所有,因此每次主持皈依典禮完畢,我總是趕快離開,恐怕沿途受人跪拜;每回大座講經下台,我也是瀟灑而去,不帶走一個掌聲。但是只要大家有困難找我,我一定為他們解決。 經云:「所有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又說:「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唯有保持一顆無所得心度眾利生,我們才算是真正擁有了一切的眾生。 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雖然「出家」,但並沒有「出國」,因此我從不放棄國民應盡的義務,政府舉行選舉的時候,我去投票;中央邀請我在全國大會上出席說話的時候,我挺身建言;甚至我做不請之友,為紓解兩岸緊張關係而穿針引線,為拓展國民外交而周遊海外。但是我不逢迎達官顯要,也不攀緣權親貴戚,因為國家社稷是我的,所以我必須盡忠職守,而功名富貴是過眼雲煙,並不是我的,何必汲汲追求? 一九四九年,我來到台灣以後,本省人一直喊我是「大陸來的和尚」;一九八九年,我首次返回一別四十載的家鄉,行至大陸各地,大家卻都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一時之間,我突然對於自己應該隸屬那裡,感到模糊起來。後來我走訪各國弘法,才發覺自己每到一地,都將當地視為是我的家鄉,所以我睡得安穩,吃得自在。 做地球人 將己奉獻眾生 白人的胡睛碧眼,固然清新大方,黑人的黝膚捲髮,看起來也美麗高貴,歐洲的古堡令人發思古幽情,非洲的森林也頗具原始風味。只要我有一顆汎愛大眾的慈悲心,又何必自我設限,將自己侷促於某一個國度裡呢?於是我立意要做一個「地球人」,把自己奉獻給全世界的眾生。因此,我在海外各國建設數十家道場,成立世界性的「國際佛光會」,希望凡是與我一樣有國際觀的同好,都一起來擁抱地球,為世界的和平安樂攜手合作。 我們的心胸有多寬廣,就能包容多少事物,所以身體固然是我的,國土、眾生、地球也都是我的,甚至只要我們具足慈心悲願,立意直下承擔,整個宇宙都是我的,然而一但放下萬緣,就是自己身上的一毫一髮,乃至坐擁三千大千世界恆沙七寶,也都不是我的。所以應該有無量喜捨,普施回向的度量。 過去秦人遺失一把寶劍,不但不懊惱,反而說道:「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這麼一轉念,不但寶劍沒有失去,而且還擁有了全天下,何其樂哉!失去與擁有,包容與喜捨,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唯有將兩面結合起來,我們才是真正地提起了全部。所以我們在世間上生活,若能同時具備「什麼都是我的」胸懷,與「什麼都不是我的」雅量,才能如行雲一般舒卷自在,像流水一樣任運而行。 【注釋】 ❶ 位於佛光山普門中學舊校地。興建大佛城時,攪拌水泥所用的水,即從此出。當時由大眾一桶桶接力送抵大佛城。 ❷ 建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時,正逢佛光山經濟最困難時,大師率領徒眾,忍著水泥侵蝕之痛,用手將一塊塊石板鋪上,將一條條線刻劃出來。總計有四百六十四塊石板,二萬七千八百四十條線。 ❸ 指《覺世》旬刊。初時,為每十天發刊一次的四開型報紙。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58 歡喜與不歡喜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60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4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5【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6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7【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8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貧僧有話要說》(二十八說) 我解決困難的方法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往事百語94 排難解紛不是閒事往事百語91 愛,就是惜往事百語89 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