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58 歡喜與不歡喜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2015.09.03 語音朗讀 294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高雄佛教堂聖樂隊於火車站迎接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美和棒球隊隊員與叢林大學院學生籃球友誼賽。1974.9.15 圖/佛光山提供 為了讓淨化媒體、鼓勵教育與文學的「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經費免於匱乏,大師藉由寫一筆字義賣,募集資金,讓社會公益服務能永續經營。圖為佛陀紀念館六度塔。圖/陳碧雲 「1953佛光歌詠隊」的120名團員,參加佛陀紀念館禮讚佛陀萬人音樂會,團員大多為大師在宜蘭弘法時的早期皈依弟子,以及佛光會檀講師、重要幹部等。2013.12.29 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本文作於一九九三年(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小時候我和其他人一樣,也有喜惡之情。遇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不捨晝夜地去做;逢有不喜歡的事,則棄之如敝屣。有一天,我的師祖卓塵長老和我說:「你喜歡的事情,固然要去做,但也應該有所節制;你不喜歡的事情,如果對他人有益,你也一樣要發心去做。」從此我開始努力嘗試著去做一些雖然不是自己所喜歡,卻能利益他人,與人為善的事。 組聖歌團 梵音法義入心 出家以來,我一直不擅長佛門很重要的經懺佛事,但是為了幫忙遠地的師兄,我常常披星戴月,翻山越嶺,一天走上一百多華里的路程,只為了趕赴一場超度佛事。如是達數年之久,我經歷不止百台的焰口法會。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學會了各種犍槌梵唄,也熟悉了法會懺儀的程序,少年初學的我,由此體會到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所帶來的法喜。然而對於當時一般寺廟趕赴經懺、度死重於度生的情況,我始終不以為然。 二十一歲時,我擔任南京華藏寺監寺,雖然訂定了各種新的寺規,但是為了促進與舊僧之間的融和,以達到改良陋習的效果,對於經懺佛事的頻繁,我還是保持容忍的態度。來到台灣後,我矢志從事佛教文教工作,寧受飢餓貧困,也不稍改初衷。在三十年前,我創辦壽山佛學院時,為了籌措資金,我也曾打破往例,在太平間通宵達旦為亡者誦經超薦,我不覺得勉強,也不以為辛苦,因為我是在為眾生累世的慧命募集道糧。如今眼見一所所的佛學院成立了,數以千計的佛子在畢業後為佛教奉獻心力,我深感欣慰。 我向來沒有音樂素養,也毫無高歌吟唱的雅興,但是為了使正信的佛法能在寶島順利地弘揚開來,我將滿腔的弘教熱忱一傾而出,寫成詩詞,請人譜曲,我還組織佛教聖歌團,延聘老師教唱,到各地去高展歌喉,居然廣受歡迎,而深奧幽玄的法義就在輕快悠揚的樂聲詮釋下,迅速地深入人心。後來,我又陸續舉辦佛教梵唄歌唱比賽,以及梵音海潮音演唱會❶、錄製佛教音樂唱片、發行錄影帶,也都獲得了廣大的回響。我以身體力行證明了,即使不喜歡「哆雷咪」,不認得「五線譜」,只要有心,也能以樂曲歌聲為佛教作法音宣流。 顯密會議 促進宗派了解 自從學佛以來,我一直發願生生世世來此娑婆度化眾生,因此,雖然在念佛方面曾有愉悅忘我的心得,但向來不以「往生西方」作為自己的修行訴求。然而,剛開始在台灣弘法時,為了度眾的方便,我也曾於各地遍設念佛會,並經常主持佛七法會,開示念佛法要,如此持續近三十餘年之久。當初因念佛因緣而皈依三寶的信徒,後來不是投入佛門披剃出家,便是成立佛化家庭,他們積極參與各種佛教活動,對於台灣佛教的蓬勃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念佛修行不但莊嚴了彼生的蓮邦,也淨化了此生的娑婆。 我曾在大陸金山寺、天寧寺的各處禪堂參學,在禪七中,我雖然曾經體會甚深禪悅,卻不主張槁木死灰般的宴坐冥想,我以為真正的禪味源自心頭,而非枯坐。儘管如此,為了攝受不同類型的眾生,我不但舉辦了多次的禪七法會,並且在短期出家修道會、教師佛學夏令營、大專佛學夏令營等活動中,開辦禪坐課程,藉著這項活動,也激起不少學員的向道之心。目前佛光山正在籌建大型的禪堂,我希望藉由正確的修禪調心,能使整個社會更趨於祥和安樂。 過去,一位密宗的仁波切曾對我說,學密要有十年顯教的基礎,否則容易走火入魔。後來,我入世佈教,也不倡導修密,但是,我並不予以排斥,我反而主辦顯密佛學會議、禪淨密三修法會,我想藉著這些活動,來促進各宗派彼此的了解,團結佛教的力量,以達到益世度眾的成效。 為教發展 發憤開創天地 我自幼家境貧寒,出家以後,在叢林參學,物質更是缺乏,不但經常三餐不繼,不得溫飽,身上的衣襪也盡是撿同參道友們千瘡百孔的舊物來穿著。在如此艱困的生活下,久而久之,遂養成我不上街購物的習慣;但是,當我領隊至澎湖等離島佈教❷,或者率團到國外弘法時,為了廣結善緣,給人歡喜,我總是率先掏錢購買當地小販兜售的紀念品。雖然每次回來總是為了處理這些粗製濫造的物品而傷透腦筋,但我還是樂於隨緣布施。 叢林十載,在嚴苛的教育薰陶下,我慣於逆來順受,並且樂於與人配合,我不喜歡孤立,更不愛做領導人。可是,當我初來台灣時,卻備受長老們的打壓,他們拒絕我們掛單,不採用我們的投稿,我只好認清時務,自求充實。數十年來,我不怨不悔,為佛教肝腦塗地,培養人才,創辦各種事業,卻屢遭同儕排擠,或許我和他們的宗門素無淵源,或者我不是他們的同事同學,他們甚至想盡法子,阻礙我代表出席世界性的佛教會議,自忖教界四分五裂,缺乏共識,何能奢言團結共勉?為了佛教的發展,我唯有孤軍奮鬥,為佛教開創另一片天地。 犧牲獨處 長養慈心願力 承蒙信徒的厚愛與支持,在多年的辛勤耕耘下,我們將佛教從國內各地帶向世界五大洲,如今,我擁有多個國家頒發的榮譽公民證書,也蒙贈市鑰❸,連四十年來與我有緣無分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也將我擁上榮譽主席的寶座。對於這些名位,我向來不忮不求,但是當眾意難違時,我也樂意為了佛教,當仁不讓地接受殊榮。一九八五年,我毫不眷戀地將佛光山交給我的弟子管理。一九九二年,我又本著捨我其誰的精神,組織國際佛光會,期使佛光能普照寰宇,造福人群。 我年少時就在深山古剎中參學,聽慣了松濤拍岸,鳥叫蟲鳴,看盡了夏澗秋谷、春花冬雪,在自然的懷抱中陶冶長大,我不喜歡使用繁複冰冷的機械,但是,當經濟較為充裕時,我卻買了一些錄音機、照相機送給需要的人,好讓大家共享一份文明的喜悅,而我自己卻連一台收音機也沒有。大陸的鄉親特別喜愛電視機,我也滿足他們的希望,盡量購買,並且從香港僱車運到內地,分贈鄰里故舊,後來,由於需索太濫,我才予以節制。我的弟子們基於尊敬師父,常供養我一些自動化的電器用品,只可惜我過慣了簡樸的生活,不喜歡操作按鍵,也只有轉贈他人。 我原本生性內向,不喜多言,我樂於寧靜自處,觀察思惟,然而當我踏入紅塵濁世,發覺世間需要佛法的滋潤時,我不再沉寂無聲,閉關自守,我開始走進社會,接觸群眾。我一改羞怯的本性,在台上講經說法,在台下接引信眾,以佛法真理喚醒迷惑的眾生。四十年來,我日日與群眾為伍,我沒有自己房間的個人鎖匙,我沒有一封不可給人看的信函,我沒有不給人知道的行蹤,我時時刻刻都屬於大眾所有。我雖然犧牲了個人獨處的時間,但是也因此長養了我些許的慈心與願力。 給人歡喜 忍宴會照相苦 所以,我閉過關,但我不主張一定閉關修行;我曾持「過午不食」,但我不主張一定過午不食。我認為真正的行者,應該是人間的菩薩,以社會大眾為第一,不必把自己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問題看得太過重要。儘管如此,我並不拘泥己見,我不但建立了幾座設備完善的關房,還曾經幫別人護關,並且親往探視正在閉關的後學,指導他們所遇到的障礙。 我從小吃慣了粗茶淡飯,再加上生性疏懶,連三餐都崇尚簡便。平常,我只要有一碗茶泡飯、一道小菜,心中就感到非常滿足。可是我每到一地弘法,信徒總是熱忱供養佳餚果蔬、瓊漿玉液,往往前一餐的飲食還未消化,第二餐的邀宴又接踵而至,如是週而復始,心中常引以為苦,為了給對方歡喜,我只好勉強自己的不喜歡,接受邀請。假如有人問我,在我一生中,最不喜歡的事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在弘法訪問中,第一苦是宴會,第二苦是照相,第三苦是周圍都是人,連要去廁所方便都不方便。但是看到信徒的虔誠歡喜,就算自己不喜歡,也實在不忍拂逆。 恆順眾生 給予種種方便 弘法行程中的送往迎來也是一苦。我向來害怕驚動別人,所以喜歡悄然來去,然而往往事與願違。記得四十年前,我住在宜蘭及台北,每次南下到高雄講經時,信徒總是請了樂隊,一路吹打,浩浩蕩蕩地到火車站來迎送,後來為了避免路人訝異,我只得改搭夜車,信徒還是不辭勞苦,趕來接送。直到現在,所到之處,無論是國內、國外,無論是城市、鄉村,善男信女的隆情厚意依然有增無減,他們或持鮮花素果頂戴相迎,或請警察車隊一路護送。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到俄羅斯成立佛光會,廖泓毅先生竟然請了六名祕密警察,護送我到聖彼德堡,一路來回,不離我半步。看到大家為我如此辛苦忙碌,心中實在過意不去,可是想到自己如果一味拒絕,也不盡合乎人情,所謂「歡喜與不歡喜」,只得隨緣。 我一向拙於書法,也不喜歡被人拍照。但是見到信徒歡喜的容顏,我總是打從心裡高興起來,因此當有人索取題字或要求合照時,我總是有求必應,給予種種方便。只是,往往答應下來,就欲罷不能,一次揮毫數十張是常有的事,而照相的人更是一波一波,絡繹不絕,雖然腿痠腳麻,我也都恆順眾生,忍耐接受,不能想自己「喜歡或不喜歡」。 青年時,我目睹軍閥違法亂紀、政客胡作非為,心中痛恨不已,因此對於政治素不喜好。然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何況出家人秉持佛陀的慈心悲願,凡有利於眾生者,應該不計個人利害,為所當為,是以我建言開放民主的門檻,我力倡促進兩岸的和諧。當弘法因緣成熟時,前來聽經請法者,不乏軍政人士,我以常禮待之,從未逾越出家人本分,無奈卻因此在報章上與「政治」相提並論。雖然如此,我自忖問心無愧,故也不以為意,再說國家社會若能因此在正法的引導下政通人和,人民安和樂利,也未嘗不是好事啊!我無意出仕干治,但是我願本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為全民謀取福利,將「喜歡與不喜歡」置之度外。 以歡喜心 做不喜歡的事 記得以前我出席佛教會議,一些與會者只要一見到我起身發言,便面色凝重,他們認為,我是一個性喜改革的激進分子。其實,我相當保守,也很執著傳統,我曾建議信徒應為佛教所有,教產應為教會所有,我曾倡言佛教應有統一的制度,我也希望國家和人民的典禮規範,應以佛門為準。我一直用心研究古德制定清規的用意,但是,我也本著日新又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發展佛法事業上力求突破。我以為,我們不應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以現狀為滿足,因此,我改良弘法講經方式,積極運用各種方法推動國際佛教,以前瞻性的思想課徒教眾。為了佛教的前途,為了眾生的福祉,我覺得佛子們都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必太計較一己的「喜歡與不喜歡」。 我不喜歡出名,但是近二十年來,我頗受盛名之累;我不喜歡理財,但是我必須為了佛教的建設而運籌帷幄,周轉募款;我不喜歡計較,但是我不能因循苟且,積非成是;我不喜歡權力,但是我理應為了正義而主持公道。我奉行老師的訓示,以歡喜的心情,做了許多並非自己所喜歡的事,悠悠歲月,就這樣過著人生。 那麼,我究竟喜歡什麼呢?我擁有動靜兩方面的嗜好,終以因緣不合,而埋藏心底,例如: 我自幼喜歡隨手塗鴉,將見聞思想付諸筆墨,及至年長,我立願以文字般若弘揚佛法,不意事與願違,繁忙的弘法行程,使我不得不割捨我的興趣。但我並不覺得可惜,因為一失必有一得,一得也必有一失,我從信徒聞法欣悅的表情中得到了最大的滿足。現在,我努力培養佛教文化人才,所謂「成功不必在我」,「但開風氣不為師」;像依空、永芸等後進,不也是在延續我的喜好嗎? 犧牲喜好 興趣轉為責任 我才六、七歲時,就很喜歡游泳,能在水中數小時而不沉沒,出家後最苦的事就是與游泳絕緣。我喜愛籃球❹等運動,在佛學院就讀時,沒有體育課程,我曾經偷偷地自製籃球架,因而險些被院方開除。剛到台灣時,民風保守,我帶著學生去打籃球,不料學生卻一直躲避。我非常感慨,我做學生時,老師不准我打球;我做老師後,學生不敢打球;我只有徒呼奈何!近五十歲時,我才在佛光山東山頂上建了一座籃球場,可說是我一生中最喜歡的事了!每天傍晚,我與沙彌們搶球上籃,玩得不亦樂乎,美中不足的是,經常比賽到一半,侍者一聲通報,我還得和著汗水,披上長衫,趕赴客堂去會見訪客。近幾年來,海內外奔波講經,席不暇暖,我只好放下喜歡的運動,仍然和一些不喜歡的事周旋。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雖然是短短的一句話,也正是社會亂象的根源。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發現宇宙相互依存的緣起真理,因而在華嚴會上呼籲佛子:「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誠然,快樂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當眾生仍在火宅苦海中掙扎沉淪時,我們怎麼忍心耽於安逸?甚而還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呢?我畢生沒有享受過自己的喜好,反而終日孜孜矻矻於自己原本不喜歡的事情上,但是我過得很充實飽滿,法喜自在,這樣的體驗使我更加肯定了佛教犧牲奉獻的人生觀。 喜歡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歡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時要犧牲自己的喜好,把興趣轉為責任,去做利益大眾的事情。 【注釋】 ❶ 1992年,「梵音海潮音佛教音樂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為顏面傷殘者籌募醫療基金。 ❷ 早在1954年,大師即應澎湖佛教會廣慈法師之邀,率領青年歌詠隊前往弘法,走過四十餘鄉村。 ❸ 大師曾獲頒高雄市、美國洛杉磯阿罕不拉、奧斯汀、休士頓、史丹佛、拉斯維加斯、澳洲昆士蘭等地榮譽市民及市鑰。二○○九年,更成為宜蘭縣、市有史以來第一位同時獲頒榮譽縣、市民的佛教大師。 ❹ 2003年,佛光山普門中學成立「女子籃球隊」,實現大師多年來組織籃球隊的心願。2009年3月,普中女籃隊榮獲全國高中籃球聯賽(HBL)冠軍。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57 一半一半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59 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2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3【小城故事】 兩冤家2025.10.2104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05極樂佛光童軍慶重陽 童行陪伴信仰傳承2025.10.2306【歡喜收穫】 圓一個幸福園藝夢2025.10.2107談談蠟筆2025.10.2108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9粉蠟筆與油粉彩差別2025.10.2110大阪佛光人走入社區 結緣清荒神地車祭2025.10.2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往事百語96 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往事百語95 願心的昇華往事百語93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