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佑生
「高木正雄」在南韓是個很敏感的名字。總統朴槿惠的父親,已故大統領朴正熙在日本殖民時期當過憲兵隊中尉隊長,曾用這個名字。
十年前,南韓電影《那時候,那些人》呈現的朴正熙,愛講日文、愛聽日本歌,引起朴正熙的獨子、朴槿惠的弟弟朴志晚,向法院聲請禁制令。上次南韓總統大選,左派政黨的候選人在電視辯論會上更直呼「高木正雄」,而非朴正熙,讓朴槿惠很生氣。
八十二年前,當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才七歲,和妹妹瑪格麗特公主跟著伯父溫莎公爵一起行納粹舉手禮的影片,月前遭英國小報曝光。王室連忙滅火,宣稱純屬兒戲,譴責小報侵犯王室隱私、濫用新聞自由。
假如朴正熙和英女王知道,「岩里政男」這個名字在台灣有多麼受到當事人引以為傲,不知做何感想?岩里政男渴望當皇民是他的自由,但無權宣稱台灣抗日不是事實,否定其他台灣人不願當皇民的權利。
更大的問題則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對馬總統的批評刀切豆腐,表示「大家講的都對,但不需要這樣炒作」。對於總統大位志在必得的蔡英文則稱為「個人的歷史經驗」,台灣人命運上共同的悲哀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對一個人的媚日寬容到這種地步,卻抹紅別人對海峽對岸的連結,這種政治人物當總統,恐怕才叫做台灣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