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抗戰紀念閱兵活動在即,日本媒體卻報導稱,美國要求南韓總統朴槿惠不要出席中國閱兵式,南韓政府隨即否認,美國政府發言人亦稱報導毫無根據。
日本媒體的報導卻有些興災樂禍的意味,還引述南韓政府人士指出,朴將考慮安倍發表的戰後七十談話內容再決定是否出席。如此來說,拋開美國作為同盟國在後的態度,南韓觀望的是國際趨勢,因為,國際上正刮起一股圍堵中國風,掀起圍堵中國潮。
是否出席參加中國抗戰紀念大閱兵,南韓一直舉棋未定,朴總統在觀望,她考量的不是與中方的友好關係,也沒有將中國與南韓第一大貿易夥伴關係,每年三千億美元的貿易額放在首要位置。而是在看國際環境,看國際上正在掀什麼浪。
事實上,美國在與古巴復交、順利解決了伊朗核協議後,可以輕裝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會更有份量。因此,美國在南海問題及人權問題上前所未有的強硬,不斷施壓。
不讓國際金融危機後的中國不斷獨秀,這就是今天的國際環境,是今天西方某些國家既於利益的考量。
有報導稱,中國大陸邀請南韓、朝鮮及歐洲各國領袖等參加紀念活動。但歐巴馬政府認為該紀念活動,旨在「打壓美國在國際社會和亞洲地區影響力的戰略之一」,美國的感覺自然在國際上極有的影響力,西方諸國婉拒出席中國閱兵式,是響應了美國的感覺。
如果說,在亞投行問題上,歐洲支持中國大陸將亞投行推向全面運營,並接受中國大陸實際擁有「否決權」,集體「反叛」美國是既於利益考量。
那麼,如今有關於九月三日是否赴中國大陸參加抗戰閱兵,歐洲陷入集體冷感,也符合隨美國指揮棒轉的西方利益。
世界高調慶祝反法西斯戰爭歐洲戰場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冷卻在東方戰場的首次慶祝活動,歐洲並未表露出太大興趣。除了歐盟成員國捷克總統表示出席以外,歐盟再一次集體「反叛」,而這一次不是面向美國,而是針對中國大陸。
剛結束的東協外長會議,東協外長們以聯合公報形式表達了某種程度的極度不滿。雖然沒有點名,他們以對南海填海造島行動表示「嚴重關切」,並指這行為「削弱了信任,導致緊張局勢加劇,並可能損害和平」。
第四十八屆東協外長會議,在聯合公報中使用了有史以來最強的措辭,表達了該區域性組織的不滿。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南韓朴總統要突破國際壓力,並非容易。
中國大陸舉辦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實質是想為國際正義力量弘揚正氣。可惜的是,這種決心被曲解。
紀碩鳴(香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