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成立四十八周年紀念儀式,本月十日在印尼首都雅加達東協祕書處總部舉行。
東協祕書長黎良明在會上致辭時強調,經過四十八年的形成與發展,東協共同體成為人民群眾基於友好情誼,面向合作、和平、自由和繁榮而維繫在一起的地方,「東協共同體於今年建成後,將給所有成員國帶來很多機會和利益」。
印尼副總統尤索夫.卡拉則在發言時強調,東協是個正在成長的組織,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取得了很多成就。他強調,東協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愈來愈多的國家和組織希望成為東協的對話伙伴。
這些都是場面話。實際上東協在一九六七年成立之初,是在當年冷戰背景下的一個政治結盟組織,然而由於成員國立場互異,在加上成立時所揭櫫的不干涉各成員國內政的原則,幾十年下來,東協一直是個鬆散的談話會。
東協高峰會也淪為成員國領袖每年一度聚會的場合,再加上東協近年來成為包括美、日、中角力的場所,東協本身在大國大陸的陰影下,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成就。
然而現在的東協,已經決定在年底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使得東協終於有機會從一個無效率及效能的區域政治組合,搖身一變為真正跟區域內廣大人民有切身關係的經濟組合。
但這樣的一個經濟體,所面臨的挑戰,並不下於先前的政治體。
東協總人口超過六點二億,又處於印度洋及太平洋間的樞紐位置,很自然成為區域強權力爭的市場與經濟戰略點,東協經濟體未來將如何在包括中、美、日本、南韓乃至歐盟之間取得平衡,將會是東協經濟體是否能健康發展的關鍵。
東協十國在語言、宗教、種族、經濟實力上的個別差異甚大,是否能整合成一個運作順暢的經濟體,其實存在很大疑慮。
舉例而言,東協經濟體至今並無像歐盟一樣採行單一貨幣、中央銀行的規畫,也無打破彼此疆界的準備,更別提像歐盟一樣設置歐洲議會了。
長久以來,東協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本身欠缺強制履行承諾的機制,也造成東協所達成的協議基本上甚少執行。現在即將成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也還沒有類似的機制。
換句話說,東協經濟體如果不能在這方面痛定思痛,建立起一個真正能合作無間的機制,就將很有可能也會成為一個徒有市場,但本身並無效率、效能,最終只能任區域經濟強權宰割的下場。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