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過去科學界已發現微藻能高效率減碳,但未研究養殖藻類用途,成功大學和交大、中山等校跨校研究,發現台灣在地品種藻類「小球藻」能精煉葉黃素,兩公升的微藻就能產生一公升的生質柴油,讓廢氣變黃金,還能減少碳排放。
成大在三年前開始研究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技術,在高雄中鋼嘗試將煙囪排放的二氧化碳,用微藻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更大量微藻及氧氣,減少中鋼碳排放。
成大化工系特聘教授張嘉修表示,在台灣溪谷地形中找到小球藻,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是各種藻類之最,還能提煉油與葉黃素,一公升的生質柴油,只要用兩公升的小球藻就能提煉。
張嘉修舉例,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百分之零點○三,但中鋼的煙囪排放的廢氣中有百分之二十五是二氧化碳,利用碳捕捉技術轉化成排放水,注入小球藻生長的池子中,可把二氧化碳濃度減至百分之十二以下,等於是減碳百分之五十以上,粗估一公頃土地養殖微藻,每年可以減少四百噸碳排放。
成大已完成三百噸級養殖池,是學術界最大規模的養殖區,希望能讓養殖技術更加純熟,未來可以技術轉移給企業,讓企業碳排放藉由養藻來減少,甚至可以把藻類賣給生技公司製作成生質柴油、葉黃素等高價值產品,讓廢氣也能變黃金。
除成大、中山、交大、東海輔英等校,包括中油、金屬中心都參與這項計畫,目標除減碳還希望讓藻類能有高附加價值,鼓勵更多企業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