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近半個月的高中生反課綱行動,上周撤離教育部廣場。由於高中課綱牽涉甚廣,謹就以下幾個層面加以討論。
首先針對課綱微調的合法性。英美日等先進國家,都設有高中職及以下的課綱(課程綱要),是教科書編纂與教師授課之依據。
我國歷次教育改革,都會針對課綱進行調整,作為各級學校教學、教科書編寫及升學考試之憑據。為此,教育部在法理上被賦予課綱制訂與修改之權責。
許多人在這次反課綱中,認為乾脆由高中生自行訂立定課綱與自編教科書,輕忽了課綱的專業性、合法性及複雜性。
其次,面對課綱爭議之處,有關「教育部微調課綱違法,法院已有判決」云云。此事出現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是針對該不該公開課綱相關的審議紀錄,認為教育部應提供相關資料供閱覽抄錄,並不針對課綱調整是否違法。
但網路上的網友並不求甚解,導致一面倒的言論壓力下,教育部對類似誤解的澄清與說明,論述嚴重不足,錯失撥亂反正的時機!
第三、我歷史課綱整體發展趨勢,深受八十年代前總統李登輝執政以來,台灣中小學課程去中國化、增加台灣主體性內容影響。
九十年後陳水扁執政八年中,尤其是杜正勝部長時期,大幅修改中小學課綱,國文科減少文言文比例、將中國史與台灣史並列,視為世界史之一環。
因此過去高中課本中出現李白為外國人一說,並讓台灣與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之前的中國歷史,發生斷裂現象。
從這次反課綱學生行動,大多認為新修訂歷史課綱「傾中」,將政治中國與文化中國混為一談。
這些誤解正是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去中國化的集其大成,造成當前課綱與教學,不敢提道德教育與愛國教育,國家認同充滿歧見的癥結所在。
反觀南韓卻極力爭取孔子與端午節成為韓國文化之一環、透過傳統文化與書法等之復甦,試圖自華夏文化尋找靈感,製作出風靡全球的韓劇,大大提升南韓的競爭力。
最後,從此次反課綱學生來看,高中生在長年以選擇題考試形式的領導下,整體的論述能力不足,語言文字運用的精準與正確度也堪慮,這才是反課綱學運中,所透露出的最大危機。
至於如何能提升台灣的教育品質?如何與世界接軌?
這一連串問題,則是反課綱學運後,需要待解之處。
周祝瑛(台北市/政大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