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周醫師,NHK報導,日本一年有三千五百個病人,被誤診為失智症,我爸爸有沒有被冤枉呢?」
「報導說其中百分之二十六應該是憂鬱症,百分之二十三是手術後的精神障礙,百分之十四是其他藥物副作用。」
「對啊,聽說這些病症與失智症有類似的症狀,容易導致一般醫生誤判。」
「不過,那是指日本一般醫師,我們台灣不一樣。」
「?」
「因為我國有全世界最好、最關心人民(管最多)的健保署。」
「是嗎?」
「上次你不是抱怨,為什麼你爸爸記憶力變差,行為怪怪的,我卻要幫你爸爸抽血、檢查一大堆東西?」
「對啊。」
「那就是我國健保署規定的,目的也是避免病人被誤診。」
「那為什麼還要照電腦斷層?健保署有規定嗎?」
「透過電腦斷層,可以發現像水腦症、慢性硬膜下血腫、腦瘤等等非阿茲海默病變;讓病人可提早接受適當醫療,而不是傻傻的服用失智症藥物。」
「健保署有管這個喔?」
「不止這個,申請失智症專門用藥前,還要請你爸爸來,讓心理師,做心理衡鑑。」
「對啊,就是那個叫做什麼的?」
「標準化的知能測驗(MMSE、CASI)。」
「等一下,健保署還有最後一關呢。」
「?」
「當所有檢查的資料,都彙整送到健保署以後,健保署還會邀請另外一批,失智症的專科醫師,再審查一遍,看看包括是否有可能,是憂鬱症等等的因素。」
「比較不會像日本那樣,到最後還要回頭,去找神經內科專科醫師(或精神科專科醫師),再做一次評估;在台灣,本來就是由這兩科的專科醫師,申請開立失智症專門藥物。」
「好了,好了,我以後不會再抱怨,政府為什麼要規定這麼多了,原來我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懂得用耐心惜福,才不容易被誤診。」
(作者為中山醫大神經內科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