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昌(三月六-七日)
此次在南昌的調查目標有三,即江西省博物館、佑民寺、寶峰山。
江西省博物館
根據陳柏泉的研究,已知馬祖舍利石函於一九六六年在寶峰寺出土,石函題記中說馬祖於貞元四年(七八八)入滅,是為權德輿〈塔銘〉之外確定馬祖卒年的又一重要依據,後來藏入江西省博物館。但是據副館長介紹,石函肯定不在館內,確切下落不詳,或許已經放回寶峰寺的馬祖塔內,或許現藏靖安縣博物館,在江西省博物館參觀石函的希望算是徹底落空。
佑民寺
佑民寺就是史料中記載的洪州(或鍾陵、南昌)開元寺,馬祖大師當年的道場。據何明棟的〈述略〉介紹,佑民寺始建於南朝梁代,歷史上先後名為大佛寺、開元寺、上藍院、承天寺、能仁禪寺、永寧禪寺、佑清寺等,如今寺內除了古樹以外,已無古跡遺存。
關於馬祖住開元寺的年代,宇井伯壽假設馬祖於大曆元年(七六六)或二年(七六七)在洪州,何明棟的〈述略〉認為「馬祖於唐大曆四年(七六九)率徒眾駐錫於此,……在開元寺弘法長達二十餘年之久,創建叢林」。但是如本文上面所述,史料中明明記載馬祖是被路嗣恭請到南昌,而路氏出任江西觀察使的時間應在大曆六年(七七一)七月至次年七月之間;又據其他學者的研究,有的認為馬祖到南昌是在大曆七年(七七二)七月之後,有的認為是在七七三年左右來到開元寺。因此,即便從大曆六年算起,到七八八年馬祖去世為止,馬祖在南昌也不過十七年時間,馬祖「在開元寺弘法長達二十餘年之久」的說法不足為信。
寶峰山
寶峰山位於靖安縣東北方向的寶峰鎮,距南昌市區約七十公里。來到寶峰寺,裡面靜悄悄,問明馬祖塔的位置,直奔寺內深處,來到馬祖靈骨安息之地。現在的馬祖塔為漢白玉製作,正面鐫刻「馬祖道一大寂禪師舍利之塔」,背面鐫刻「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左面鐫刻權德輿的〈塔銘〉,右面鐫刻一誠法師所撰塔銘。從一誠法師的銘文來看,塔內所藏馬祖舍利石函似為重新複製。馬祖塔於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間遭徹底破壞,原來埋藏地下的馬祖舍利石函亦被挖出,至一九九三年方得重建。馬祖塔坐落在塔亭之內,亭內頂部橫樑刻有兩行文字,一行為「聖宋元豐歲次乙丑夏五月癸巳朔廿八日庚申琢石重新建造謹顯」,另一行為「大元至治辛酉九月十二日吉安路西昌檀越蕭履實施財重建舊址住山釋能識記歲月」,由此銘文可知馬祖塔亭的主體框架是宋元時代遺物。根據《寶峰山志》的記載,得知馬祖舍利石函的銘文除了〈題記〉之外,尚有其他銘文約六百字。根據這些銘文,可知馬祖塔曾於唐武宗會昌六年(八四六)被毀,又於唐宣宗大中四年(八五○)修復,北宋元豐年間遷移山頂,元至治元年(一三二一)遷回原址,即現在的位置。
寶峰山和石門山的關係
關於馬祖塔的所在,史料中或說在海昏南鄙的石門山,或說在泐潭寶峰山,或說馬祖去世之前曾到建昌石門山,並預言死後將歸葬於此。那麼寶峰山和石門山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它們的確切位置何在?
向當地人詢問,結果得到兩種回答:一說寶峰山就是石門山,亦即寶峰寺後面的那座山;一說石門山在寶峰寺四、五華里之外,而寶峰寺後面的那座山叫作棋盤山,它的山峰叫作寶珠峰。二說不一,令人困惑。
根據寶峰寺和石門山的實地考察,再參考《寶峰山志》等資料,可以對上面的問題作一澄清。寶峰山和石門山在唐代已被互稱,這種情況至今依然。但是石門山之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石門山是指寶峰寺周邊的群山,因為這些山位於石門山內,所以有這樣的稱呼。這一意義的石門山,也被稱為寶峰山。狹義的石門山就是位於寶峰寺南約五華里處的石門山。寶峰山並不是指某座具體的山,而是指石門山以內、寶峰寺周邊的群山,因此在寶峰寺的周邊一帶並沒有哪座山叫作寶峰山。
清代道光五年(一八二五)的《靖安縣誌.石門山志序》說:「唐貞元中,禪師馬祖示寂於此山,荼毘之時,舍利無數,其徒奉而藏於珠峰之下,故稱寶峰山云。……建昌石門山者,即靖安寶峰也。」
三、贛州(三月七│八日)
寶華寺
根據何明棟的〈述略〉以及江西網站的介紹,已知龔公山又名寶華山,位於贛縣田村,山上有寺名寶華,寺內保存著馬祖弟子西堂智藏的舍利塔,名曰大寶光塔,一名玉石塔。
寶華寺位於贛縣田村鎮東山村,地處贛縣東北,靠近興國縣邊界,距贛州市區七十餘公里。寶華寺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大致分為三層:最低處為天王殿,也是山門;中間一層正在建設,應為大雄寶殿;最高處為三棟並排的建築,左面的安放著玉石塔,中間的正在建築,右面的為西堂禪樓。
玉石塔正式名稱為大寶光塔,係馬祖大弟子西堂智藏舍利塔,此塔最初建於元和十四年(八一九),長慶四年(八二四)由皇帝賜名「大寶光」,會昌五年(八四五)因唐武宗廢佛而被毀,後於大中七年(八五三)重立。
除玉石塔外,寶華寺還有古碑十二塊,從中可以看出寶華寺與馬祖以及龔公山的聯繫。其中玉石塔塔身右側的銘文有「大中七年,歲在癸酉三月,唯建塔於龔公山」之句,可見此塔的所在就是龔公山。寺內最早的古碑刻立於北宋元豐二年(一○七九),碑文附記中稱當時寺內的住持覺顯為「寶華禪院住持」,由此可知寶華寺在當時名為「寶華禪院」。
另外明清時代的碑文也多提到寶華寺與馬祖的關係,並反映出寶華寺名的變化。如:
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的〈都察院諭〉說:「寶華古剎,原為馬祖舊跡。」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的〈遵憲免派差文優雜丁碑記〉說:「寶華禪寺,創自馬祖大師,奉唐敕建。」
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的〈重修寶華寺大雄寶殿記〉說:「山以龔名,地因人志,至前明始頒號曰寶華。」
寶華寺曾在清代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和十五年(一八三五)兩次移址改建,但位置移動不大;再從寺內已逾千年的古樹來看,可知寶華寺的位置自古以來不曾有大的改變。因此,現在當地人所說的寶華山,亦即寶華寺的所在,顯然就是馬祖當年到過的龔公山。
馬祖岩寺
馬祖岩位於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是群山中的一座小山。山上有馬祖岩真如禪寺,距寺下方數十米處有一洞窟,據說是馬祖修禪開悟之地。洞窟上方及左右有刻在岩壁上的銘文三塊,今已模糊難辨。據寶華寺內肖老人說,馬祖於西元七四六年在馬祖岩停留十四日,然後前往寶華寺,所以說「先有馬祖岩,後有寶華山」。
馬祖岩的記載始見於宋代,例如穆祝的《方輿覽勝》卷二十說:「馬祖岩,在贛縣東,道一禪師駐錫之地。……馬祖嘗欲棲於此岩,一夕,山鬼忽為築垣,馬祖見之曰:學道不至,為邪祟所測,此非吾所居也。因棄去,營龔公山住居焉。」
又潘自牧的《記纂淵海》卷十一:「馬祖岩,在贛縣,馬祖禪師棲於此。」
這些記載說明馬祖曾到此地,但是逗留時間不長。據清代雍正年間編修的《江西通誌》卷一百十三,馬祖岩寺係「明萬曆初,僧悟學與其徒本慧建」。
何明棟的〈述略〉中認為馬祖於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前後來到這裡誅茅覓洞棲身修行,但不久便遷往龔公山。事實上,開元二十年馬祖只有二十四歲,尚在四川,根本不可能到馬祖岩。關於馬祖在這裡的經歷,王榮國教授認為「馬祖道一確曾到過其地(指馬祖岩),但並未棲止其地修行,因此不應視為馬祖道一的修行地」。如此,綜合史料的記載、學者的考證、當地的傳說,大致可以知道馬祖在到龔公山之前曾經在此短暫棲息,只是現在無從判斷這段經歷的確切年代了。
當晚回到贛州市內,由黃烈濤等幾位朋友設宴招待,飯後驅車觀看贛州市內八鏡台、宋代城牆及鬱孤台的夜景。燈光下的古城,益顯歷經滄桑;夜色籠罩的鬱孤台,更增添了幾分神秘;鬱孤台下的清江水,帶著千年的記憶,不捨晝夜地悄然流逝。(下)
本文收錄於《普門學報》第33期(隔周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