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中家扶中心經常受到民眾把「垃圾」捐出來的困擾。圖/喻文玟
家扶中心義工每天花至少一小時垃圾分類。圖/喻文玟
【本報台中訊】北台中家扶中心督導李國樑表示,「社工」是運用社會資源協助解決問題的專業工作者,近年卻花許多時間整理民眾「自認的愛心」。建議民眾在捐出物資前先淘汰、分類,個人使用過的貼身衣物,礙於衛生考量,都不宜捐。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南台中家扶中心主任洪健胤引用《禮記》分享,雖然孔子教大家財富不要浪費糟蹋,要充分利用,不該藏私;但受助者也有使用的尊嚴,公德變成公害,就是他人的困擾。
民眾把社福單位當成回收場,是一種眼不見為淨或自我補償的心態。社福人員觀察,有一些小攤商送來快要過期的食品或賣相不佳的水果,可能是不願丟棄食物造成資源浪費;但也要想想,若只剩幾天保存期限,受助者會作何感想?
以南台中家扶為例,每個月只有一天讓受助家庭來選領物資,不到一周就過期的食品,如何分送?還有民眾突然心血來潮,一大早訂五十杯飲料贈送,但當天可能沒有受助家庭聚會,根本送不出去。
洪健胤說,有些民眾捐助的二手家電,部分堪用,曾聽到弱勢家庭的孩子欣喜若狂跟母親說,「可以拿回家整理,當成二手物資賣錢」,被家長「使眼色」制止。
家扶中心指出,多數扶助家庭的個人生活用品還是買得起,有企業每月固定捐上萬公斤白米、全新衣物和日用品。最受歡迎的二手物品是八成新的女用包包、玩具、二手家電、全新餐具、保溫瓶罐,二手的精裝繪本和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