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圍牆、拆心牆 哪一項優先?

陳宛如 |2007.03.03
351觀看次
字級

行政院長想拆中正紀念堂的圍牆,說是要消除威權感和閉塞感,成為台北的海德公園或紐約中央公園。拆圍牆的確是世界潮流,理念也如蘇貞昌所言,經由空間的開放帶來心靈開放。

中正紀念堂的確位於台北市中心,面積二十五萬平方公尺,但大安森林公園更大,綠樹成蔭,早被稱為「台北市之肺」,發展成海德公園、紐約中央公園,條件應該更好。若政府堅持要把中正紀念堂改為公園,那也可以,畢竟生活在水泥森林裡,公園愈多愈好。只是,倫敦的海德公園、紐約中央公園也不是沒有圍牆、圍欄的公園。

但討論圍牆拆不拆,請先拿下藍綠有色眼鏡。

有些圍牆要拆沒人反對,譬如柏林圍牆。有些圍牆則否,譬如巴塞隆納的奎爾公園,是西班牙傑出建築家高第所興建,最有名的是兼具座椅功能的圍牆,它是世界最長的椅子,曲折如同蕾絲滾邊,拼貼彩色瓷磚,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感受。

當然,圍牆要拆也可以,但「開放性」不應是圍牆去留的唯一考量。

看看台北孔廟,馬市長時期的台北市政府想建構文化園區,認為圍牆太封閉,拆掉可以讓視野開闊,增加親和力,結果被民眾罵到臭頭,民進黨也去聲援。因為台灣傳統建築都有圍牆環繞,圍牆是禮制建築的重要元素,可以形塑文化氛圍。每天清早孔廟,擠滿做運動的民眾。有圍牆,就不親和嗎?

開放性另一目的是「成為視覺可穿透的市民空間」,中正紀念堂的圍牆,鑲崁了二十四種典雅造型的花格窗,何嘗沒有穿透性?何況這個具有建築之美的圍牆,還帶有迴廊作用,雨天或大太陽時,可以讓民眾遮風避雨。

拆圍牆不等於先進觀念。以學校來說,現在圍牆大多不高,也採取通透式結構,「茂密的樹梢從牆頭冒出來」不也是一種美?許多家長並不贊成「無圍牆校園」:上課時隨時有人走進來,這樣合理嗎?

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表示,「將威權宮殿建築改造成市民廣場,確實是政治決定,但既然要改為常民可親的空間,就會徵求建築、文化、藝術、景觀專業人士提案。」這個想法還能接受。不過,也請先拿下統獨有色眼鏡,不要因為中正紀念堂的圍牆、迴廊具有中國林園特色,心存「去中國化」而拆掉。

最後,蘇貞昌說中正紀念堂「高聳圍牆,封閉空間,讓民眾很難接近。」實在令人不解。這麼多的學運、遊行集結、世界男高音的戶外演唱會、拍婚紗照…,有人覺得很難接近嗎?民進黨政府過度意識型態,一再被批評鎖國,導致國家競爭力衰退,是不是有一堵「心理的牆」要先拆?

陳宛如(台南市/教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