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史專家 闞正宗
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文與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目前任教於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的闞正宗老師,專研台灣佛教史。升學時的不順遂,開啟他接觸佛教的因緣,更在就業時選擇佛教文化事業。他在偶然機緣推展下,成為國內少數親身從事田野調查,研究台灣佛教歷史發展的實務工作者,能有這樣的因緣,他覺得很殊勝。
求學挫折
心經尋得解答
闞正宗出生於嘉義,十八歲以前都是在嘉義求學與成長,高中聯考時,以些微差距落入第二志願的天主教輔仁中學。當時他的挫折感極重,加上天主教學校的校風嚴厲,在極度不適應下,只好辦理休學。
此時,在台北工作的父母,決定舉家北遷。隔年闞正宗重考,進入世新專校廣電科,結識的一位同學,兩人都有升學不順遂的挫敗感。
這位同學的哥哥是成大佛學社社長,故家中有許多佛書,兩人遂將重心轉移到宗教,尋求內心的解答。佛學典籍使闞正宗漸漸打開心結,他說,「特別是在閱讀《心經》的解釋時,豁然開朗」。自此他與同學發願吃素,也開啟了對佛教的認同與信仰。
菩提長青
善緣成就一生
專科畢業後,闞正宗入伍服役,退伍後短時間內換了數個工作,發現都與志趣不合。後來憑藉過去閱讀佛書的基礎,進入佛教雜誌《菩提長青》擔任編採。當時雜誌社由四個年輕人主導,將雜誌主軸安排為寺廟報導、人物專訪與佛教新聞,由四人輪流當主編。
隔年,正巧天華佛教出版社徵人,雜誌社的運作也陷入瓶頸,闞正宗決定離開,轉赴天華出版社擔任編輯。幾個月後,《菩提長青》的前同事梁先生想接手雜誌社,邀他一同入股,幾經考量後,他回到《菩提長青》繼續待了兩年。
闞正宗回憶說:「當時佛教發展蓬勃,雜誌社經營漸有起色,但原班人馬陸續離開,我也有工作與修行的考量,萌生離開的念頭。這時偶然有個因緣,梁先生希望我能接下雜誌社,向長輩與教界長老諮詢後,決心承擔,一接手就是三十年,直到今天。」
結緣普門
研究護持信仰
長期在佛教雜誌工作,闞正宗接觸的人很多。「佛光山的法師很活潑,易於親近,溝通容易,而且每個都非常有能力,做事情有條有理,能夠依循佛光山宗旨,循序漸進的完成每個計畫,這也許是佛光山能夠如此茁壯的原因。」他笑著說。
他表示,與佛光山的往來互動中,接觸最多的是永芸法師,以及《普門雜誌》的同仁。對於永芸法師努力以文學創作推廣佛教文化,讓他深感欽佩。闞正宗也曾與《普門雜誌》合作,製作《走過台灣佛教四十年》,後來改版為《台灣佛教五十年》。
之後《人間福報》創刊,他也在永芸法師的邀請下,陸續撰寫《台灣佛教史》及《台灣佛教五十年》等專欄。闞正宗開始在大學任教後,除了持續觀察人間佛教在台灣的發展,還將他的研究與學生分享。對於自己的工作,一方面能夠護持信仰,一方面對社會有幫助,他感到相當榮幸。(上)
台灣佛教史專家 闞正宗
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曾任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菩提長青出版社發行人。著有《台灣佛教一百年》、《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編)》、《台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台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等專書,以及相關佛教論文集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