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魔術。
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人間社記者妙功大樹報導】佛館七月很美麗,二○一五「美麗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展演周」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主辦,廣西木偶劇團、廣西民族博物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共同舉辦,五日開幕,推出二大活動—「美麗廣西.偶藝新韵專場演出」、「美麗廣西.五彩八桂民族服飾文化展」。透過表演藝術及各民族服飾文化,讓台灣民眾與廣西對話,感受廣西傳統民族文化所散發的魅力風釆。
人與偶的交融
開創新藝
「美麗廣西.偶藝新韵專場演出」在佛館大覺堂演出,免費索票觀賞,演出日期為五日至七日、十日至十二日,每日兩場。表演節目包含:人偶敦煌古典舞、大型神話木偶劇、木偶芭蕾舞劇、人偶舞蹈、變臉魔術、提線木偶表演、雜技等。
人偶敦煌古典舞《飛天神韵》,以千百年的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為創作背景,展示長袖舞和反彈琵琶舞,演員的肢體語言,貫穿偶的肢體語言,共同展示敦煌古典舞蹈藝術的魅力。
另外推出變臉魔術,巧妙地將川劇藝術的特技「變臉」,融合到傳統木偶藝術表演。
神話木偶劇《紅孩兒》選段〈大鬧火雲洞〉,呈現令人拍案叫絕的打鬥、挑槍等精彩場面,集中木偶戲裡武打場面的精華。
木偶芭蕾舞劇《天鵝湖》選段〈四小天鵝〉,用木偶來表演芭蕾舞的藝術形式,是廣西木偶劇團的創新之作。雜技「單手倒立」,透過演員超常的臂力及收放自如的身體柔韌性與平衡等,塑造出各種造型的花朵幼苗。
布與線的交會
體現民族
「美麗廣西.五彩八桂民族服飾文化展」在佛館本館二樓第四展廳展出,五日起展至八月九日。中國大陸廣西壯族自治區,世代居住的族群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擁有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區域。
廣西民族刺繡相當特別,可分為挑花繡、針繡、剪紙繡和補花繡。挑花繡又稱「挑織、架子花、十字繡」,按布紋經緯線交織點,用彩色絲或棉線絲,針繡出各類圖案。補花繡又稱「布貼繡」,用各種不同的色布邊料或碎塊剪貼於服飾底布,再扣針鎖沿,並按布貼上的花紋,用不同針法進行細部加工,增加貼布的牢固性和裝飾性。
廣西民族自古有「好五色衣裳」的習尚,喜在領口、袖口、胸襟、衣角、裙邊、褲腳等部位,裝飾精美別緻的花紋圖案。除了美化之外,這些圖案有的作為族群標志,有的作為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的象徵,也可反映民族的歷史。廣西各民族因生活環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審美意識相異,其服飾樣式和風格也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