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門診 圓30年大夢

 |2015.06.27
993觀看次
字級
手語醫師蔡悅琪,示範手語「愛」。 圖/謝龍田
蔡悅琪(左)用手語跟病患溝通。 圖/新樓醫院提供
蔡悅琪(左)用手語跟病患溝通。 圖/新樓醫院提供

【本報台東訊】《商業周刊》推薦的百大良醫之一的醫師蔡悅琪,率台東醫界之先,本月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開設手語門診,嘉惠後山聽障病人。蔡醫師不辭北東南奔波之苦,只為了在無聲的弱勢世界「圓一個女醫師,遲到三十年的夢」。

三十多年前,醫學系畢業的蔡悅琪,就懷抱到偏鄉行醫的夢想,但事與願違。在台北馬偕醫院看診時,第一次感受到聽障病患就醫的不便。一個聾啞女病人教她手語,並期許她「成為聾人的醫師」。

這個女病人是蔡悅琪的手語啟蒙老師,曾輾轉換乘公車,一對一教蔡醫師手語半年。「當年學手語全靠做筆記,常得畫手形加深印象。」她說,不像現在有手機拍照或錄影較方便。

蔡悅琪到偏鄉看診的「年輕夢」,因婚姻、家庭、孩子而擱置一旁,手語門診也成了「遙不可及的夢」,一晃眼一萬多個日子過去。已為人阿嬤的蔡醫師,兩年前在台南的手語教會接觸到手語老師,觸動年輕時的夢想。

蔡悅琪重拾手語及逐漸圓夢。去年四月先在台南新樓醫院提供手語門診,兩個月後在台北馬偕醫院推出。今年初到台南成大醫院,依舊視手語為門診語言;六月「主動請纓」到東基醫院,「一次圓二個夢」,偏鄉、手語門診都成真。

「別看聽障朋友無聲無語,他們就醫是很方不便的。」蔡悅琪說,靠筆診(寫字溝通)、手語翻譯都可能溝通不良,緊急時更難因應。她門診的一名聽障病人已是癌症末期,因醫病溝通不易,自己及家人竟渾然不知,以為「病情很輕」,令人心碎。

「東部要找手語翻譯,尤其遠較西部不方便。」蔡悅琪說,有了手語門診,就可以醫病溝通無障礙,也可以幫忙看藥師開的藥,讓無聲的病人有保障。

「我目前還不斷學手語」,蔡醫師每天花半小時練習,讓自己更熟練。在往來台北、台東及台南行醫的火車上,有空就看手語書。她也教從醫的兒子及孫女學手語,兒子因會簡單的手語,首度從聽障病患臉上看到笑容,孫女也因會手語,生活更快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