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南部一期稻作進入收割期,在小朋友悉心照顧下,吉東國小校門口前的稻田也轉成金黃稻穗,社區家長昨天帶著中高年級學生下田收割,幼兒園學童則單腳踩踏板、手持稻穗送入機器絞動,學習使用脫殼機,將整束稻穗轉變成為顆顆分明的稻粒。
吉東國小與美濃農會合作推廣農事教育,校門口對面一塊一點二分的農地去年種地瓜與玉米,今年年初則插秧種植「高雄147」稻米,小朋友在社區農民指導下學習插秧與除草、施肥,全程採用友善栽種,不噴灑農藥。
歷經一百一十天照料,稻米成熟,學校昨天上午舉辦收穫祭。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吉東校長葉鵲根與美濃區長謝鶴琳等人祭拜田頭伯公感謝豐收,學生頌讀祭文祈福之後,學校頒發感謝狀給陳魁吉、黃新華與邱勝鴻三位協助耕作的社區農民。
簡單祭拜儀式結束,在場農民下場示範如何手持鐮刀割稻,四至六年級學生在家長與師長協助下收割稻米,體驗阿公阿嬤與父母親在豔陽下工作辛苦。為讓幼兒園小朋友也有參與感,學校師長安排幼兒們使用脫殼機,學習操作這台在割稻機問世之前的農村工具。
校長葉鵲根說,小部分採收完成的稻禾捆綁起來高掛田間曝曬,仿效日本曬穀作法,其餘稻米則送往農會烘乾存入「米存摺」(存放稻米的戶頭),下學期才領取來供應營養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