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路寒袖
炎炎孟夏,全民節水抗旱聲中,台中傳統藝術界的天空,突然一聲霹靂,歡欣鼓舞,正是甘霖普降大地。
五月二十三日,梨園報喜。曾獲教育部薪傳獎的「亂彈戲」保存者—潘玉嬌女士,榮耀加身,被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並獲得國家級的人間國寶授證表揚。
家住台中市的台灣第一代亂彈童伶潘玉嬌,自十一歲開始學習北管戲曲,二十歲便通曉老生、小生、正旦、青衣等角色,而贏得「亂彈嬌」雅號。她保留亂彈劇目近一百六十齣的劇本,即使耄耋之年,也是能教、能演、能唱,積極推廣北管戲曲。潘玉嬌孜孜矻矻,埋首北管領域近七十載,是碩果僅存的傑出亂彈表演藝師。
亂彈(台語念.ㄌㄢ ㄊㄢˇ),是北管戲曲中的重要劇種,從泉州傳入,在台灣發揚光大。北管戲曲,鑼鼓掛帥,熱鬧喧天,雖然普遍融入於庶民社會,但仍侷限於各軒社、館閣的表演,以及喜慶八音鬧廳或歌仔戲、布袋戲酬神扮仙戲的場域,離流行或普及仍有距離。在我童稚時,因年紀太小,聽不懂北管高亢快速的音律以及「變質京音」的戲詞,無法一窺堂奧。
台諺云:戲不離曲,曲不離戲。身為野台戲迷,我的童年雖然看遍各式扮仙,聽過無數回的福祿壽「三仙白」,但對於北管印象仍是空白,一直到黃俊雄幫我開了竅,才有機會領悟北管之美。
七○年代,黃俊雄電視布袋戲風行,金光強強滾、瑞氣千條。黃氏製作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戲集,除了戲本、戲偶、布景講究之外,每個重要戲角進場都設計主題歌曲或配樂,也是獨門招數。為了讓布袋戲角色活靈活現,黃俊雄除了用心創作不少台語歌曲,積極蒐集東西方配樂,採納東洋歌曲、西洋歌曲或古典音樂,並且改編台灣民間的本土雅樂─北管、南管,將此一傳統戲曲譜上新詞、領導流行。
其中,北管的配置,如「祕中祕」角色,改編自北管〈四空門〉古曲,填上悲壯的歌詞,讓反派角色一出場,氣勢萬千:「來啊…無影,去啊…無蹤,順吾生逆吾亡…逆吾啊亡啊…。蓋世項羽欺強秦,烏江自刎終飲恨,子胥智勇絕古今,果被賜劍自輕身,呂布武功無敵手,白門受辱今亦休,關公驍勇鎮神州,麥城一敗命難留。順我生,逆我亡,逆我啊…亡啊…」。
將一代梟雄「祕中祕」的霸氣,詮釋得淋漓盡致。觀眾藉著哼唱主題曲,廣告此齣布袋戲、也傳播北管音樂。又如,萬毒美人女暴君,也是藉著北管〈梅君子〉原曲的激越、輕快旋律,烘托出冷艷、敢愛敢恨的女王出場架勢,「阮的美麗,勝過當時越國的西施,阮的妖嬌,可比妲己,面露笑容帶殺氣…」在大男人沙文宰制的封閉年代,也預言了新一代開放女性的崛起。
「當春芳草地,萬物皆獻媚。為著什麼事,拋了妻,遊遠地,長別離。憶昔別離時,二八少年期,到如今,霜華兩鬚垂,嘆一聲,青春不再來…」做為文藝青年,七○年代末,歷經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第一次發生在日治三○年代)而驀然覺醒的我,也開始汲取「鄉土文化」的養料,除了翻遍傳統歌仔簿,如〈日日春〉、〈春花望露〉等歌謠文本尋求寫作新靈感之外,上述曲調婉約、詞風抒情,隸屬於北管細曲脈絡的〈百家春〉一曲,哀戚綺媚,彷彿台灣版閨怨詩,我總琅琅上口,至今難忘。
「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華麗的北管戲曲曾帶動斯文,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但終戰後,因國府「國語政策」推行,獨尊國語、京戲,政治打壓而斷層。雖然,戒嚴時期經由電視布袋戲傳播而有回生跡象,但黃俊雄《雲州大儒俠》被以「妨害工商正常作息」而停播之後,再度喑啞闃寂。解嚴之後,又面臨多元化暨市場化大潮的衝擊,幾近於滅頂,即使來到二十一世紀,媒體傳播便利,但觀眾已作鳥獸散,北管戲曲又被打入冷宮。
在傳統戲曲式微聲中,欣慰的是,文化部文資局直接面對斷層的病灶,積極實施傳統戲曲振興、薪傳計畫,除了積極挖掘藝師、表揚,也建立「藝生傳習」種子培植的永續配套機制。在此,筆者也要呼籲具有使命感的現代音樂人,以七○年代的黃俊雄為師,為台灣傳統音樂注入新能量,讓它成為新世紀的新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