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主常難以分辨究竟寵物是換羽或自己啄掉羽毛的。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多年調查發現,許多繁殖場的貓狗、飼主的寵物如鸚鵡,以及展演動物,往往因為感到壓力、孤立或無聊,而出現類似人類「強迫症」的行為,也就是不斷重複進行某個動作,例如在籠子內不停的走來走去,重複的轉圈圈,或持續撕咬某個東西。
一旦動物被長期關在籠子內,有些甚至會像人類咬指甲般的出現自殘的現象,例如鸚鵡啄光自己的羽毛、以頭撞牆或摩擦鐵籠;亞馬遜鸚鵡則常啃咬自己的腳;灰鸚、巴丹鸚鵡則會拔胸前的羽毛;小鸚則常拔翼下及臀部的羽毛。
如何區分鸚鵡的羽毛究竟是自己掉的,還是被拔掉的?
一般說來,鸚鵡換毛時也會顯得羽毛凌亂、部分禿掉,但若是鸚鵡自己拔掉羽毛,大多禿羽的情況會出現在頸部以下。也就是說,除了頭部的羽毛外,胸前腹部,甚至翅膀的羽毛都不見時,就可能是被鳥兒自己拔掉了。
此外,頭頂部的羽毛不見了,除了可能因為擦撞籠欄而磨損外,更可能是被同籠的其他鳥啄掉了。
少數因營養缺乏,或者感染疾病,也會導致鸚鵡羽毛發育異常而掉羽,但通常那會呈現全身上下羽毛都掉落,不會只禿頸部以下。
或許有些飼主會問:我很疼愛寵物鸚鵡,為什麼牠還要拔自己的羽毛?
事實上,鸚鵡啄羽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由於緊迫、焦慮、無聊等原因造成,此外,感染病毒、黴菌、寄生蟲等疾病,或缺乏某些營養元素等,都可能導致鸚鵡皮膚搔癢,而誘發拔羽等自殘行為。
動物學家發現,野生鸚鵡幾乎不會出現拔羽等自殘行為,因為在野外生活很忙碌,鸚鵡必須覓食、防衛、找安全居所、玩耍……根本沒時間憂鬱、無聊或焦慮,但當被迫當了寵物,尤其是關在鳥籠裡時,一方面環境緊迫,生活無趣,或擔心和飼主分離而產生焦慮,便會誘發牠們出現拔羽等自殘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