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許多荒廢、閒置的場所因搬遷或位處偏僻、無人聞問,而成為鄉鎮之中最令人感到惋惜之處。因為那些場所大多有在地人的記憶,也相當程度的記錄了在地的歷史變遷,保存了重要的地方史料,如今卻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廢墟,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們對當地的古往今昔之認識,將會出現極大斷層,是很可怕的事情。
日前看到報導,談到荒廢十多年的台中海線清水眷村,經規畫後搖身一變成為「寄風冊店」,搜集在地文史資料與書籍等,讓居民得以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開展成為一種與在地結合的動態空間,進而成為海線文化的推廣地。
此舉非常有意義,一是可以讓當初荒廢的場所不再廢棄,二是也讓在地歷史與文化等,可以經由這個根據地保存與推廣,三是也使得在地人與生活所在的地方產生連結,進而凝聚彼此的心,四是成為教育與觀光休閒的場所,進而使社區活絡。
當然,在台灣已有不少地方是經過改造之後,成為台灣在地文化或藝術的推廣舵手。例如台北的寶藏巖,本也是自然形成的特殊聚落,後來也成為藝術家與文化人士經常進駐的空間,同時踏進其中,也感受到當時聚落形成時每一戶人家的篳路藍縷。
在台灣還是有很多地方並未被發現或重視,或是尚待規畫,不管是成為書店也好,或是藝術展演等空間,那些都是幫助我們保存台灣文化的重要場所,而我們也要好好感謝那些努力付出、規畫這些環境的人,謝謝他們的付出,讓文化得以繼續傳承下去,不會被遺忘。
徐夢陽(台北市/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