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十多年的台中海線清水眷村,是在地居民「眷」戀必去之地,隱藏在農田、風聲中沒人注意,規畫後搖身一變成為「寄風冊店」(見圖/宋柏誼),可提供居民認識生活所在的地方,現場收集文史資料、旅遊、文學影像等書籍,盼望用最自然社區姿態,保存大家以往的記憶。
【本報台中訊】荒廢十多年的台中海線清水眷村,是在地居民「眷」戀必去之地,隱藏在農田、風聲中沒人注意,規畫後搖身一變成為「寄風冊店」(見圖/宋柏誼),可提供居民認識生活所在的地方,現場收集文史資料、旅遊、文學影像等書籍,盼望用最自然社區姿態,保存大家以往的記憶。
民國三十八年時成立清水眷村,居民後來遷移到附近國宅居住後因此荒蕪,經過范特喜微創文化團隊進駐,開始注入一股活水,目前已使用四十二戶區空間分成四區,逐漸開始有了街角的書店、藝文展覽、童玩空間、戶外電影院、職人課程;它並非是一般商業型、獨立型書店,而是不斷成長的動態空間,主要是成為海線文化的推廣地。
這裡常有眷村居民回來走走,會望著斑駁的牆壁訴說故事。現在成立書店後開始有不同新面貌,希望透過清水區的海風吹拂,把文化意念飛翔到遠方。居民管老伯伯說,住了幾十年沒想過房子會變成特色書店,歡笑的淚水透過紀錄片分享給孫子知道。
駐地專案助理林君彥說,書店希望提供居民認識生活的所在,透過書籍、文字、論壇活動以及工作坊的力量,可以深入探討地方議題,凝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當作海線文化發展的平台,現正進行募集一日店長計畫,希望找對土地、地方文化有想法的人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