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小女童遭割喉身亡,暴露開放校園政策、課後班人力不足、校安及死角管控,仍有很大改善空間。「教育部的安全教育太鬆散,始終沒上緊發條!」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說,學校須規畫晨間、放學後等人力不足的空檔,集中管理學童的SOP流程,「不能每次都用孩子的血來換檢討!」
林月琴說,課後班教師人力單薄是一大問題。若當時有另一位老師或義工陪女童上廁所,被害機率能大幅降低。她認為,課後班應集中管理,安排在靠近教師辦公區附近的教室較妥適。
林月琴說,許多學校都把廁所設在校園邊陲地帶,上課時間人多還好,但在晨間、放學後的空檔,就有安全疑慮,建議學校根據不同建築物體,規畫合理安全措施,例如廁所設置緊急按鈕等。她另舉例,有些學校上學時,會將早到的學生統一留在川堂,等大部分教師抵達,再讓學生進教室。
林月琴說,友善校園須配合良好空間規畫,明確區分操場與校區;讓社區居民可到操場運動,但無法進入校舍,避免不良人士藏匿教室或廁所。友善校園有賴於社會成熟度,台灣還沒有成熟到足以做開放校園,從這起事件來看,台灣社會結構出了很大問題,若只是把校園圍牆蓋得更高,犯罪者還是會想辦法突破。
全家盟副理事長謝國清表示,近幾年,很多國小都將夜間警衛裁撤,改聘保全,有些偏鄉學校甚至連保全都沒有。保全通常是輪調制,不如編制內的警衛熟悉校園,對社區也較疏離。他認為,應重新思考回歸警衛編制,老師則應加強學童危機意識教育。
兒盟執行長陳麗如說,有些老師怕學生結伴搗蛋,只允許一個孩子在課堂中上廁所,老師態度也須調整。
事件發生後,全台小學生會有不安全、驚嚇的情緒,校方須主動告訴學生,後續會採取哪些保護措施,讓孩子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