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 緬懷先祖 連接過去與現在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藍色時分」特展 文/胡恩蕙 |2015.05.31 語音朗讀 51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穿著藍染衣服的布袋戲偶,安躺在非洲和亞洲的藍染布料。圖/Kim Siebert Kim祖父的結婚照,環繞著印有德式印花的藍染,這種布料被南非當地人稱為「水水」(Shweshwe)。圖/Kim Siebert 非洲「伊恭恭」由靈媒穿著,藉以和過世親人對話。儀式中伊恭恭旋轉,上面布料隨之飛揚,底層藍色布料為藍染。圖/Kim Siebert 每個迦納人都要有一個凳子,展示品為Kim在迦納的凳子。圖/Kim Siebert 代表台灣的紅色展區,由戲神「田都元帥」守護。偶戲表演前,會敬拜田都元帥,祈求表演順利。圖/Kim Siebert 文/胡恩蕙 圖/Kim Siebert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藍色時分」特展,由台原偶戲館典藏與文物管理部主任Kim Siebert策展。Kim是德裔南非人,兼具文物保存及藝術家身分,這次展覽的主軸在分享她對德裔先祖的緬懷,並藉著展示她最愛的藍染,連接她的過去與現在、熱愛與追尋。 Kim說到:「這次展覽被呈現為一場對話,不同表演者使用的物件在此面對面——從我的故鄉非洲到今日家園亞洲,以及偶戲文化蘊藏深厚的台灣。」 說起「藍色時分」策展緣起,有一天Kim在台原偶戲館文物典藏室發現非洲神聖形象——「伊恭恭(Egungun)」的儀式裝扮,伊恭恭底層即由藍染布構成;而當她另外看到一張已過世的父親和哥哥,穿著藍染服裝的照片,讓她興起以「藍」為名,分享過去與現在的展覽發想。 Kim原任職於南非國家藝廊(South African National Gallery),擔任非洲藝術策展人,後通過「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的訓練成為文物保存專業人員。職場生涯引領她從南非、西非、美國,最後來到台灣,並與漫畫老夫子作者王家禧(筆名王澤)的二兒子王瀚結婚。 藍染與德國先祖的淵源 藍染源於印度,在希臘羅馬時期傳入歐洲。印度的藍染與花布工藝於十八、十九世紀達至巔峰,傳入歐洲後,歐洲民間受印度花布影響,發展出簡單又好看的藍染技術,藍染遂成為農民的基本穿著。Kim說,藍染英文Indigo,正因它源自印度(India)。藍染後來傳入美國,牛仔褲也是從藍染衍生而來,說工人是「藍領階級」,乃因工人多穿著藍染衣服。 藍染和Kim德國先祖的淵源,可追溯至19世紀。Kim的曾祖父是德國人,克里米亞戰爭時,英國政府雇傭許多德國青年參加軍隊。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將這群德籍士兵送至南非殖民地,德籍士兵便將藍染引進到了南非,並很快在當地流行開來。其實,在非洲,原有悠久的藍染傳統,尤其以染織重鎮西非地區最為著名。如今包括南非,和西非的迦納、奈及利亞、肯亞等地,都可見非洲當地居民身著美麗的藍染布料。 展區中,Kim依照自己的生命旅程,介紹了來自西非染織重鎮的藍染、美國西南部的藍染,以及在亞洲,包括台灣、大陸、日本、泰國的藍染。有趣的是,雖然各國製造藍染的植物各異,但製成技術卻十分相似。 藍色非洲展區 由伊恭恭守護 「藍色時分」展覽分為紅、藍兩區,分別由代表台灣、非洲的神祇——戲神「田都元帥」、非洲「伊恭恭」守護。 伊恭恭守護區域以深藍呈現,正如藍染顏色,代表Kim的德國先祖,以及她所成長的非洲大地。 Kim說,伊恭恭由靈媒穿著,在奈及利亞每年追念亡者的典禮中,村中的伊恭恭都會聚集,祈求祖靈護佑族人平安。儀式中,伊恭恭不斷旋轉,上面的布料隨之飛揚。特別的是,靈媒身上所穿的,也是藍染衣服,顯示藍染在非洲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牆上展示窄幅條紋、非洲阿善提人的肯特布。Kim說,十七世紀歐洲人來到非洲,將絲綢賣給阿善提酋長,阿善提人將絲綢拆解,織入棉布中,顯示其紡織技術精良。如今,肯特布成為非洲象徵,每一位迦納男性都必須有一塊肯特布,大學教授出席畢業典禮時,也穿著肯特布。 另有一對藍天使,在西非迦納很常見,被貼在計程車及各種車輛上,祈求保佑交通平安。此次展示的藍天使是Kim與台灣藍染學會合作,用台灣本土天然藍染染料製成的。參觀者只要在臉書上搜尋「Die Blaue Stunde」粉絲團(中文:藍色時分)按讚,即可於櫃檯獲贈藍天使貼紙。 紅色台灣展區 由田都元帥守護 製作藍染時,當布放入染缸時呈綠色,拿起來卻是藍色。Kim說這種轉換特性,正好像她從非洲輾轉來到亞洲的旅程。 象徵台灣的紅色展區,由「田都元帥」守護。Kim說,中國偶戲表演者尊稱田都元帥為戲神,偶師在表演前,會敬拜田都元帥。「藍色時分」展覽位於台原偶戲館最高處,在此供奉田都元帥,象徵守護著偶戲館。而用紅色代表台灣,源自田都元帥的紅面,及台灣給人的熱情印象。 田都元帥也是兒童守護神,保佑生病兒童早日康復,因此台灣展區牆上,掛有藍染製成的兒童外套,另有幾尊穿著藍染衣服的珍貴戲偶。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邀請藝術家」系列,邀請國際級藝術家,從偶戲館中逾萬件收藏尋求策展靈感,「藍色時分」是此系列第一檔展覽,展期即日起至九月十三日。 前一篇文章 都市尋花夾縫人 山果打頭休論價 下一篇文章 【美化家園】自己打造綠生活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視覺DJ】流蘇與春櫻【自然之書】漂流木的沉思【植感時光】 清香處處 野百合有春天 作者其他文章走進獨立書店 淡水有河書店 河景與詩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