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姜郁美表示,我國許多廠牌洋芋片都是自美國進口,美政策上路後也會連帶影響台灣。
至於我國是否跟進,姜郁美表示「會再評估」。
我國自民國九十七年起,強制市售包裝食品皆應在「營養標示」欄位內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讓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有所選擇。
七月上路的「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規範」修正草案,每一百公克食品反式脂肪若超過零點三公克,無論天然或人造都必須清楚標示含量,若是每公克含量零點三以下,則可標示為零。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表示,以往反式脂肪的標示,原只針對食用油經氫化後所形成的「非共軛式反式脂肪」,多是加工製成的奶油或餅乾。但反式脂肪也有可能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例如牛、羊的肉品及乳品,以及植物油在精煉的脫色、脫臭製程中也會形成,但目前檢驗方法無法區別反式脂肪是來自天然存在或加工形成。
為此,食藥署五年前即召開多次專家會議,為了減少消費者疑慮,修正反式脂肪之標示規範,納入天然食物,也就是全部包裝食品都應明確標示。該草案已於前年十二月正式公告,將於今年七月一日正式實施。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指出,由於天然食物的反式脂肪比起加工食物少,經專家討論並參考國際標準後規定,每一百公克固體包裝食品或每一百毫升液體包裝食品,若所含的脂肪量不超過一公克、反式脂肪量不超過零點三公克,均得以標示為零。至於散裝食品目前尚難規範。
食品工業研究所主任朱燕華,國內自多年前出現反式脂肪爭議,多數廠商不再使用「部分氫化」製程,避免產生大量反式脂肪,多改用豬油、牛油、棕櫚油等取代,作為製作糕餅、油炸食物的原料,在高溫、脫臭的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反式脂肪約為百分之二以下的背景值,對人體的影響不大。
「少吃油炸物。」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組長許惠玉許惠玉說,反式脂肪含量低的食物,飽和脂肪就高,攝取過多會產生較多自由基,使細胞受損,所以上策是少吃油炸、糕餅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