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報導】唐宋時期是香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香料及香具發展史上占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即日起至七月十二日,與陝西法門寺博物館合辦「香遠益清.唐宋香具覽粹」特展,展出唐宋時期金、銀、銅、瓷等製作的香具精品六十六組件,反映香具從「國祭行香」的宮廷禮器,轉變為「禮佛供香」的佛教供品功能,以及香料貿易的盛況。
香為佛教中的「十供養」之一,在香爐中熏燃香料或香餅、香丸,虔心祈祝、行香,以達身心清淨。唐宋時期有諸多不同類型香爐,是歷代篤信佛教的皇室專為供佛所用,大部分出土自佛塔地宮。其中,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二十餘件香具及相關器物,為考古史上數量最多、種類最繁、等級最高的香具實物。
法門寺與隋唐帝室淵源深厚,經多次擴建後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僧侶與宗派最多的皇家寺院。太宗時為修繕寶塔而開啟地宮,發現佛指舍利,迎請供於寺內。
一九八一年,法門寺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十三層磚塔半壁傾塌;一九八七年從塔基下唐代封存的地宮中,發掘出唐皇室供佛器物等大批珍貴文物,包括堪稱國之重寶的真身佛指舍利、形制設計多元化的精美金銀香具等,是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