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鞍國小學生拿著鋤頭,在竹林裡挖春筍。
圖/賴香珊
【本報南投訊】南投縣竹山鎮大鞍國小學生的「畢業門檻」是「挖一斤筍」。這所名副其實的森林小學,老師不必陪著準畢業生端坐在課桌椅前準備考試,而是要他們扛起鋤頭到校外通過終極畢業考,留下最特別的小學回憶。
學生們穿梭在竹林間,不時停下步伐,低著頭四處巡視,彷彿在尋寶般的探勘腳下的泥土,仔細觀察周圍土壤的溼潤度、有沒有出現異常的裂縫,這攸關自己能否順利畢業。
原來這是一場「挖筍畢業挑戰賽」,他們在找裂縫,也在找春筍。學生林煒凱說,當泥土裂出一條縫,或是土壤感覺溼溼的帶有水氣,十之八九藏有竹筍,但也曾判斷錯誤,挖半天才發現做了白工。
「從挖筍可以找到故鄉的產業與文化。」大鞍國小校長劉育成說,跟孩子訂下靠自己挖一斤筍的畢業門檻,除了能留下美好回憶,也是因為竹和筍是當地經濟命脈,透過當竹農挖筍的考驗,讓學生了解務農辛苦,認識在地產業,也算是另類的文化傳承。
只不過,長時間的乾旱,造成春筍不願探頭,也苦了這群準畢業生,「不用力根本挖不出來。」學生說,雨量影響產量,光要找到就不簡單,就算找到了,因土壤太硬要挖出來更難,但成功挖出後的成就感也因此更大。
學生吳苡臻說,雖住在竹的故鄉,卻沒挖過筍,也不知道春筍長在地下,體驗過才知道找筍很累,挖筍手痠,原來當竹農和畢業一樣都不輕鬆;學生張永昇則開心自己順利通過,他說,很怕畢不了業,所幸最後過關,也多了個與眾不同的經驗。
在畢業季出奇招,設另類畢業條件的學校不少,都要讓學生留下最難忘的校園回憶。
德化畢業生 划舟祈福
魚池鄉日月潭德化國小學生畢業前,必須到潭中央的拉魯島祈福,但想過潭得靠自己,所以校方培養學生划獨木舟。校長簡文益說,長期訓練學生身心體魄,也透過祈福儀式,讓小朋友認識邵族祖先的由來。
「實地口傳和身教,讓孩子從小身體力行。」南投縣信義鄉地利國小教學生跳傳統舞蹈,畢業前探訪布農族老部落,並登上海拔近三千公尺的「七彩湖」朝聖。耆老金雅惠說,在聖地用八部合音和祭儀告慰祖靈,學習崇敬天地祖靈的精神與禁忌。
親愛國小 製作小提琴
信義鄉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爭取社會資源認養原聲童聲合唱團,更要求音樂在校生根,他說,想畢業就要學會直笛或原住民歌舞。同樣以音樂特色聞名的仁愛鄉親愛國小不僅要讓學生成為音樂小將,更訓練學生學會製作小提琴才能畢業。
埔里鎮溪南國小則從五年級進行體能培訓是學校畢業特色,教導主任邱國城說,要求學生登山、單車環潭、露營行之有年,讓學生挑戰自我,培養運動觀念;仁愛鄉法治國小學生則須在畢業前學會自製皮雕等手工藝品,傳承布農編織文化;彰化縣鹿東國小和育新國小要求畢業生走創意路線,前者安排「廚神」畢業大賽,讓學生從中瞭解下廚的辛苦,也學習廚藝技能,感恩父母;後者則辦跳蚤市場讓學生當「小小生意人」,所得全捐給弱勢團體,學習為社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