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消基會昨天指出,日、美、英等國近年頻傳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案例,呼籲政府應參考日本政府作法啟動大規模調查,消除疑慮後再實施公費注射。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表示,施打子宮頸疫苗有可能出現副作用,民眾自費施打疫苗前必須先評估。
消基會指出,日本二○一二年推動公費子宮頸癌疫苗施打政策,總施打人數達八百二十九萬人次,完成接種人數約三百四十二萬人;三個月後厚生省統計,投訴發生副作用者達一千九百二十六人,其中情況嚴重者一百零一人(含死亡一人);英國亦有一千三百四十例、美國有八千例的投訴。
二月日本新聞再指出,懷疑日本的名古屋有多人在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出現副作用。
陸雲說,日本政府已決定展開大規模調查,並要求神奈川縣、鐮倉市等十個地方同時啟動類似調查,規模之大相當罕見。
陸雲呼籲,政府應盡速比照日本政府全面調查,深入了解注射疫苗後的可能風險;並依調查結果推動完整的善後措施,也應於最短期間內,要求業者於包裝上註明:「疫苗可能引起休克,因而釀成意外和創傷」等的適切警語。
陸雲說,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前,應提供民眾疫苗說明書與簽訂施打的同意書,並於其中註明風險的發生與有效防護的機率,讓民眾能在充分了解利弊資訊後,再決定是否施打。
陸雲指出,各級政府推動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公費推廣措施,即比照藥害救濟制度的精神,給予受害消費者實質的受害後慰撫機制;但若是自費施打,因疫苗為衛服部所同意放行,亦應比照藥害救濟制度救濟。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王博譽指出,收到消基會提供的數據後,將評估是否召開安全委員會,子宮頸癌疫苗已知副作用為頭痛、發燒、噁心等,目前國內不良反應通報個案並不多。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也表示,國內目前未傳出有嚴重副作用,僅少部分暈針,但相關單位確實應整合各地施打統計,若副作用低沒必要不打,疫苗仍是很好的預防措施。
他建議政府統整有提供施打的縣市資料,詳細分析副作用等相關數據,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