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食品真菌毒素監測」結果,61件檢體中有5件不合格,不合格件數統統都是「紅麴」,皆是橘黴素超標,其中還有超標5.8倍的產品,醫師提醒長期食用含有橘黴素的紅麴,恐會產生腎毒性造成腎功能損傷。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流通稽查科長王慈穗表示,今年第1季的食品真菌毒素含量監測計畫結果出爐,3月份全台衛生局抽驗市售的花生粉、花生、薏仁類、咖啡以及原料用紅麴米等5類食品,共抽驗61款產品,共有5款被驗出橘黴素,違規產品統統都是紅麴米。
違規的店家分別為台北市金豐春商行、新北市平衡食品、新北市快樂媽媽DIY烘培、台中市漢泰食品原料行、台中市迪化中藥行,其中以新北的平衡食品所販售的紅麴米超標最多,標準為5ppm,卻驗出28ppm,超標5.6倍,目前各地衛生局正在追查,上游是否為同一家業者。
王慈穗表示,這次違規的紅麴米都是「散裝」販售,建議民眾挑選紅麴時選擇包裝產品購買,因紅麴為「發酵品」,長期處於潮溼環境,容易生產黴菌等有害人體的毒素,如果在挑選包裝紅麴時,有結塊、變色的問題,也不要購買。
林口長庚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紅麴一直被視為「養生產品」,可以降血脂增加血液循環,食用的民眾多為「三高患者」或是有「代謝症候群」的疾病,若長期食用到有橘黴素的紅麴恐傷腎